文字原是一张皮——看看文字究竟是啥.doc

文字原是一张皮——看看文字究竟是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字原是一张皮——看看文字究竟是啥

文字原是一张皮 2009-02-10 文字原是一张皮 作者:刘宗迪   《庄子》书中讲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先秦诸子中,庄子可算得上是一个有名的“故事篓子”,篓子里装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暗藏玄机。轮扁斫轮的故事,当然不是教木匠如何做车轱辘,不过是想借轮扁之口,宣扬自己的“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正是庄子的这个故事,到了魏晋时代引出一段学术公案,就是有名的“言意之辨”,辩论的题目是“言能否尽意”,正方以王弼为代表,主张言不尽意,反方则以欧阳建为代表,主张言能尽意,欧阳建为此专门写了《言尽意论》,可见这次论辩的力度与深度。经过魏晋名士的润色,言意之辨遂成为历代文人尤其是诗人、画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传统诗话和画论中的许多命题都是从这一段公案中生发出来的,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成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但人们却似乎都忽视了一点,就是庄子讲这故事,原本有两层意思,一是圣人之书无法尽圣人之言,一是轮扁之言无法传其斫轮之意,一是文、言之辨,一是言、意之辨,庄子旨在借后一层意思说明前一层意思,因此,前一层意思才是其立足点。这两层意思到了《周易·系辞传》中更是一目了然,就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实,书、言之辨,原为战国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隐含着书与言、言与意这双重的差别:孟子之“文”,也就是庄子之“书”,因为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和“书”都指区别于口头言语的书面文本;孟子之“辞”,即庄子之“言”,“辞”从舌,原指口头言语。孟子说:“不以文害辞”,说明他也认识到“书不尽言”,因为只有认识到文字与言语之间的差异,方会有“不以文害辞”的戒心。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先秦思想者那里原是花开两朵,但后人却单表“言不尽意”这一枝,按下了“书不尽言”的话头,这一来,非但掩遮了庄子故事的玄机,而且让战国学术中一个重大问题,即文字与言语、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一个没有下文的悬念。——其实,文与言之间的恩怨纠葛,就像一条暗线,一直都若隐若现贯穿于所有经历过“轴心期突破”的伟大文明中。在古希腊,这一问题是以诗歌(口头的)与哲学(散文的)的关系问题提出来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人为王,游吟诗人却像替罪羊一样被浑身涂上香油,然后被恭恭敬敬地赶出理想国的城门,也正是柏拉图,建立了希腊历史上的第一个学院,从此,知识分子就作为一个共同体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那些游吟诗人虽然被赶出了城邦,却并没有走远,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踏歌而来,迷人的歌声让学堂中的童子心驰神荡。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局,但这一巨变对人类命运的影响,至今仍未得到全面和清醒的检点,有的只是对文字的进步作用的交口颂扬。谁不知道,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的重大进步,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才迈进了文明时代,那些原本只能口耳相传的历史、知识和技艺,方可以载于书策,汇成典籍,流传久远,播诸四海,人类文明借文字的力量才能穿透时空,万古长存。文字就像一道门槛,隔开蒙昧与文明,文字之前,是渺茫难知的史前史,文字之后,是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书之为用神矣哉!传说,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竟有这般感天地动鬼神的力量,而现实中的文字确实也有这般力量,司马迁要“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张载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游千古、神鹜八极的能力正是源自文字的力量。诸如此类的文字颂歌,打开任何一本东、西方的文明史教科书,都能看到。走进书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这样一幅标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是,刚刚迈进这道文明门槛的战国诸子似乎远不像后来的知识分子这样对文字满怀豪情。进了这道文字的门槛,就进了书斋,就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故纸堆的文人,窗外的风声、雨声和像风声一样在大地上世代传颂的歌谣、像雨声一样滋润人心的故事,就再也难以声声入耳了。历秦汉而至魏晋,车同轨,书同文,典章文字借儒术和经学的势力一统天下,学者们日益沉湎于文字构筑的世界,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差异早被忘记,到了魏晋名士的笔下,“书不尽言,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