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弯点法ANSYS.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弯点法ANSYS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作用下内力的近似计算 ——反弯点法 1.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的基本理论 框架所受的水平荷载主要是风力和地震力,它们都可以化成作用在框架节点上的水平集中力,如图所示。这时框架的侧移是主要的变形因素。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柱子轴力较小,截面也较小。当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打得多时,采用反弯点法计算其内力,误差较小。 1.1反弯点法理论 1.1.1反弯点法的基本概念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通常如图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杆均有一个零弯矩点,称反弯点,该点有剪力,如图所示。如果能确定这些剪力及其高度,那么各柱端弯矩就可算出,进而可算出梁端弯矩。 图1.1水平荷载位移图 图1.2水平荷载弯矩图 1.1.2反弯点法的主要工作 反弯点的主要工作方法有两个: 将每层以上的水平荷载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该层的各柱,求出各柱的剪力; 确定反弯点高度;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先让我们整个框架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如图所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如不考虑轴向变形的影响,则上部同一层的各结点水平位移相等; 上部各结点有转角;固定柱脚处,线位移和角位移为零。 1.1.3反弯点法的计算假定 当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的多时上述的结点转角很小,可近似认为结点转角均为零。 两端无转角但有水平位移时,柱的剪力与水平位移的关系为 图1.3柱剪力与水平位移的关系 1.1.4柱反弯点位置的确定 反弯点高度y为反弯点到柱下端的距离。当梁的线刚度为无限大时,柱两端完全无转角,柱两端弯矩相等,反弯点在柱中点。对于上层各柱,当梁柱线刚度之比超过3时,柱端的转角很小,反弯点接近中点,对于底层柱,由于底端固定而上端有转角,反弯点向上移,通常假定反弯点在距底端2/3处。 1.1.5柱剪力以及梁端、柱端弯矩的确定 归纳起来,反弯点法的就算步骤如下: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梁柱线刚度之比超过3时,可采用反弯点法计算杆件内力; 按式各柱侧移刚度。按式把该层总剪力分配给各柱; 根据各柱分配到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计算柱端弯矩。 上层柱:上下端弯矩相等 Mi上=Mi下=Vi/2 底层柱: 上端弯矩 Mi上=Vi/3 下端弯矩 Mi下=Vi2h/3 根据结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如图1.4所示 对于边柱 Mi=Mi上+Mi下 对于中柱 Mi左=(Mi上+Mi下)/(Ib左+Ib右) Mi右=(Mi上+Mi下)右/(Ib左+Ib右)再进一步,由梁两端的弯矩,根据梁的平衡条件,可求出梁的剪力;由梁的剪力根据结点的平衡条件,可求出柱的轴力。 综上所述,反弯点的要点一是确定反弯点高度,一是确定剪力分配系数。当确定他们时都假设结点转角为零,即认为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这些假设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误差不是很大。但对于高层框架,由于柱截面加大,梁柱相对线刚度比值相对减小,反弯点的误差较大。 图1.4结点平衡图 图 1.4 1.1.6工程实例 如图1.5所示,10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E=2.55×104MPa,各柱的线刚度均为1.0,每层的层高均为3m,受力均为1KN,柱的横向间距为6m。各杆的横截面积均相等。 图5 荷载图(注:各段柱的线刚度均为1.0) 图1.62.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2.1.1各柱在反弯点处的剪力值 第二层: 第二层的总剪力为9KN,则柱的剪力为 VA1B1=1/33KN VA2B2=1/3×9=3KN VA3B3=1/3×9=3KN 2.1.2各柱端的弯矩: 第二层: MA1B1=MB1A1=33/2=9/2KN·m MA2B2=MB2A2=3×3/2=9/2KN·m MA3B3=MB2A3=3×3/2=9/2KN·m 2.1.3各横梁梁端的弯矩 第二层:MB1B2=MB1A1+MB1C1=4.5+4=8.5KN MB2B1=1/2×(MB2A2+MB2C2)=4.25KN·m MB2B3= 1/2×(MB2A2+MB2C2)=4.25KN·m MB3B2=MB3A3+MB3C3=4.5+4=8.5KN·m 表2.1.1梁弯矩表(单位:KN) 左 中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