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述补结构的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6述补结构的发展6述补结构的发展

第十六讲 述补结构的发展 现代汉语研究 朱德熙《语法讲义》: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粘合式述补结构指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的格式,如:抓紧、写完、煮熟、写上、走回去。 组合式述补结构指带“得”的,如:走得快、抓得紧、看得多、写的很清楚、看得见、听得出来 组合式述补结构有两类:一类表示可能性,一类表示状态。 看得见(可能性) 看得多(状态) 拿得动(可能性) 长得漂亮(状态) 听得出来(可能性) 急得直出汗(状态) 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将补语分为五类: ⑴结果补语 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如:长大、变小、拧紧),也可以是动词(如:看见、听懂、踢倒、打破); ⑵趋向补语(如:走进、跳出、爬上、滑下); ⑶可能补语(如:看得见/看不见、写得完/写不完、进得去/进不去) ⑷状态补语(如:写得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净/洗得不干净)⑸程度补语(如:好极了、暖和多了、可笑透了、好得很、闷得慌) 其中,动词+⑴结果补语的结构也称动结式结构,是述补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种,有时也把动词+趋向补语归为动结式。 动结式的产生与发展 2.1动结式的界定及术语称谓的分歧 王力先生称这种结构为“使成式”。《汉语史稿》:“使成式是一种仂(le4)语(词组、短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及物)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不及物)(‘打死’、 ‘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现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王力的界定将 “饿死”、“站累”这两种形式排除在使成式之外。 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复合动词之中,有行为和它的结果同时表现的。这个复合动词前面的词是动词,后面的词是自动词或形容词。例如‘打倒’‘推倒’‘拉倒’等,后面的‘倒’是自动词;‘写好’‘学好’‘办好’等,后面的‘好’是形容词。它们的区别有时未必明确,但现在把前者称为使成复合动词,把后者称为结果复合动词。” 所谓自动词,是指本身能完整地表示主语的某种动作的词。 他动词是指需要有一个对象才能完整地表现主语的动作或作用的词。 梅祖麟对动补结构的定义:“1、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复合动词。前一个成分是他动词,后一个成分是自动词或形容词。2、动补结构出现于主动句:施事者+动补结构+受事者。3、动补结构的意义是在上列句型中,施事者用他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使受事者得到自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结果。4、唐代以后第二条限制可以取消。” 动结式的结构类型 (1)他动词+自动词 打破 (2)他动词+形容词 写错 (3)自动词+自动词 饿死 (4)自动词+形容词 站累 2. 2动结式结构的起源 关于动结式产生时代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1.先秦说 周迟明:“使动性复式动词不知道究竟起于什么时候,但是它在很早的书面语言中(如尚书中的甘誓、盘庚等篇)就已存在,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据我推想,它的发生至少已有三千年。”他进一步指出:“使动性复式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可分可合的现象。但在事实上是先有合用式,后来才有分用式。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来的,大概起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于先秦。”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上) “翦灭”(左传·成公二年)、 “挠乱”(左传·成公十三年)、 “禁止” ( 左传·襄公八年)、 “望见”(左传·定公三年)、 “缢杀”(公羊传·僖公元年)、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左传·宣公十三年) 匠人斲而小之。(孟子) 2.汉代说 王力:“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史记·项羽本纪》) 乃激怒张仪 。(同上《苏秦列传》) 射伤郄克,流血至履。(同上《齐太公世家》 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史记·孝武帝本纪》) 3.六朝说 志村良治:“使成复合动词出现于中古初期,一部分在中古初期使成复合动词化,大多数从唐代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梅祖麟、蒋绍愚等也倾向于认为魏晋六朝时期产生动补结构(动结式)。 4.唐代说 太田辰夫认为,唐代自、他两用动词已经逐步固定为自动动词,因此,“可以认为使成复合动词至迟是在唐代产生的。” 2.3判断动结式结构产生的标准 2.3.1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基本原则 蒋绍愚:有很多动结式‘V1+V2’是由动词并列式‘V1+V2’发展来的。两者的区别是:a. 如果‘V2’是他动词,或者是用作使动的自动词和形容词,和后面的宾语构成述宾关系(包括述语和使动宾语的关系),那么这个结构实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