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间词话里的词鉴赏分析
蝶恋花 ——欧阳修 诵读《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如同堆起的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的寻欢作乐的地方,登上高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通向花街柳巷的去路。 春天将过去,暮春三月下了一场疾风骤雨,黄昏时分掩门独坐,没有办法留住春天同住。满眼含泪追问春花,春花沉默不语。零乱的落花,飘飞到秋千外面。 赏析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讨论明确: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重突出“怨”字。 探究问题:“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讨论明确: 采用层层深入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二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三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四层意也。人愈凄苦,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所以说层深而浑成。 着重表现“苦”字。 课堂总结 讨论明确: 本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 课堂总结 讨论明确: 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玉勒”二句写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女子怎能不怨? 课堂总结 讨论明确: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一直为后人激赏。“花不语”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 前两句写的是眼前实景,还是意想之景?楼台、津渡、桃源分别象征什么?(结合背景)从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想之景 “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望断无寻处”。) 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对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用典:“桃源望断无寻处。” 虚实结合:楼台、津渡、桃源为虚景,孤馆、斜阳、杜鹃为实景。 情景交融:由于屡遭贬谪、理想破灭,心中凄苦幽怨,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又由心中之景转向现实之景,情景交融。 “可堪孤馆闭春寒”中,“闭”字有何妙处?词人为什么要紧闭孤馆? 闭:紧闭,紧锁。既锁住了孤零的驿馆之门,又锁住了怀有希翼的心灵。 既衬托了荒凉、寂寞的环境,又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心情。 原因:1、为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2、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蹄。 3、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夕阳。 《颖亭留别》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诗人与大自然晤对,无意间触目兴怀,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水上之景在突兀峥嵘的山势映映衬下,更显闲静悠远。此时主体在较平静的心境中以直觉去观照外物,达到与客体交融无间的“无我之境”。然而“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大自然的终古如斯与生生不息反衬出“人”的躁急心态,牵于物欲的人就难免自叹弗如而心向往之了。诗的最后写他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淡远如画,一切的伤离别恨都消融于这淡远的景物之中,回归“无我之境”。通过大段的写景,诗人表现出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之情。 译文 东城外面的景色,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届浙江省浙北名校联合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VIP
- 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pptx
- 数学课堂中错题本的使用效果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土木工程施工——考试题库及答案——2024年整理.pdf
-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ppt VIP
- 2024年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综合题).docx VIP
- 全国高考高校体育单招考试必备重点英语单词(复习必背).docx
- 浙江省浙北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doc VIP
- 第五章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与茶叶安全生产(2学时).ppt VIP
- 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物理押题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