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报告2.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报告2

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班级:农经112班 小组成员:叶辉丽(201110914208) 马凯燕(201110914211) 谢晓红(201110914212) 马晓晓(201110914213)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现状及原因 对策 正文: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推动人力资源的流动。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5月提出实施“双转移”策略,要求东西两翼过和山区根据珠三角地区用工需要,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适用型劳动力;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优化整体就业结构,提高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但是,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滞后,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广东省各地差距悬殊,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看,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经济最为发达,珠江三角洲外围区次之,东西两翼地区再次之,山区最低。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广东不仅使其他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之一,同时也是吸纳本省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区。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231.56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1361.61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2%,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1869.95万人,占58%。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为728.95万人,珠三角地区150.31万人,占20.6%,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578.64万人,占79.4%。总体来看,广东农村劳动力存在以下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广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正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总体来看,广东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仍偏低。数据表明,广东78.1%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转移劳动力一般是其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者。 (二)农村劳动力持续增长与社会就业需求不足的矛盾呈扩大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收入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和工农收入差距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更高的收入。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剪刀差”。再加上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等因素便形成了工农之间的利益级差。很多劳动力脱离农业并非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排挤了劳动力,而是因为这种利益级差的存在。它驱使大量的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其他产业。 除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85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9倍。90年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2倍,到了2002年则扩大到3.5倍。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收入中有40%是实物性收入,现金收入只占到60%左右,而城镇居民收入是可支配的纯收入。况且城镇居民收入中还有部分未纳入统计范围,比如住房、教育、卫生等各种福利。由此看来城镇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这种悬殊的收入差距自然成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动力。 1、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