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儒德治思想述评.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儒德治思想述评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 【英文标题】A commentary on Confucianist thought of virtue ruleZHENG Wei-dong 1,LI Xiao-nan 2(1.Management School,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2.Teenagers Work Department,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Sciences,Beijing 100089,China) 【 作 者 】郑维东/李晓男 【作者简介】郑维东(1968-),男,四川邻水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深圳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李晓男(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内容提要】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则。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 【英文摘要】Confucianist thought of virtue rule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ideologies.By way of puttingits historical changes and inheritance in order,this paperanalyses its features and makes an objective commentary on it.In the opinion of the two authors,Confucianist thought of virtuerule contains both the pursuit for the sublimity of politicallife and the moral orient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关 键 词】儒家/德治/政治权力Confucianists/virtue rule/political power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1)01-0048-05 对政治生活而言,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还不够。政治生活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就儒家而言,对政治起着指导作用的原则是其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德治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德”的概念产生得很早。有学者认为,德字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如徐中舒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的“@①”字应为德字的初文[1]。先秦文献中,德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俊德即美德。明德的功能是求得社会、世界的普遍和谐。可见,德字产生以后,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的和伦理的概念。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后来的思想家则倾向于在一般的层次上把握德的概念,《说文》心部释为“@②”,意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广韵·德韵》释为“德,德行,@②,古文”。从这些解释来看,德的初义与行、行为有关,从心后,与人的意识、动机、心意有关。行为与动机密切相关,故德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心意;二是指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心意。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于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就道德伦理产生的社会根源而言,在早期的民族、部落生活中,社会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习俗和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产生出关于个人行为乃至个性的褒贬观念,于是,便产生了关于美德的观念。到了春秋时期,德的意义更为广泛,在人们的观念中,德与礼、忠信、仁义是相互联系的概念,“成礼义,德之则也……且视所以观忠信仁义也。”(《国语·周语上》)儒家的德治思想正是在继承这些思想资源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系统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孔子。《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明确提出“德政”的思想。孔子还就“德政”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论语·阳货》有云:“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简言之,仁政,德治即是将恭、宽、信、敏、惠等五种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