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钢管混凝土综述
方钢管混凝土综述
【摘 要】:介绍了方钢管混凝土的定义和结构特点,以及其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并举出实际工程例子来阐明其在建筑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提出了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方钢管混凝土;承载力;稳定性;应用
【Abstract】I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square steel tube concrete structure,and its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gives some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to clarify it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uilding,and has also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quare steel tube concrete structure.
0引言
伴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人类建筑史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是在劲性钢筋混凝土及螺旋配筋混凝土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成的一种新型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按截面形式分为圆钢管混凝土、矩
形钢管混凝土、方钢管混凝土、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等;按材料组成分为普通钢管混凝土(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以下的素混凝土,外包普通钢管,简称钢管混凝土)、薄壁钢管混凝土(普通素混凝土外包薄壁钢管)、高强钢管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包钢管)、钢管膨胀混凝土(钢管内填膨胀混凝土)、钢管自应力混凝土、增强钢管混凝土(钢管内填配筋混凝土或含有型钢的混凝土)、离心钢管混凝土(钢管内用离心法填充一层厚度为20 mm~50 mm的C40等级以上的混凝土而成型的空心钢管混凝土)等 [1][2]。
1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所谓方钢管混凝土,是指用钢板或角钢拼焊而成的方形空钢管,其内充填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类组台构件。它一方面通过钢管内混凝土的支撑作用防止钢管壁发生向内屈曲,提高了钢管壁的屈曲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四壁的钢板对内填混凝土提供侧向约束,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因此两者的组合承载力大于两者独立承载力之和。方钢管混凝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3]
1.1和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相比
承载力高,在保持截面形式相同的情况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明显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质量轻,在保持钢材用量相近和承载力相同的情况下,构件的截面面积可以减小约一半,从而使得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得以增大,混凝土构件的自重相应减小约50%。抗震性能好,方钢管混凝土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吸能性强,刚度基本不退化,延性性能好。施工方便,可以简化施工工艺,节省脚手架用量、缩短工期,减少施工用地。
1.2和刚结构相比
经济效益好,在保持自重相近和承载力相同的条件下,可节约钢材50%,焊接工作量可以大幅减少。耐火性能好,方钢管混凝柱由于管内有混凝土存在,可以吸收热量.因而耐火时间比钢柱长。动力性能优越,在高层建筑中,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比钢结构优越的动力性能,能减轻风致摆动,增加居住人员的舒适感。
1.3和圆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相比
节点形式简单,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结构构件之间的交贯线在一个平面内,节点形式简单便于加工,可节约人工费用.降低工程造价。截面惯性矩大,稳定性能好,建筑布局灵活,方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高,可以采用大柱网,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且自由分隔满足各种功能要求;另外,采用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更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观。施工更方便,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由于外形规则,有利于梁柱连接,克服了圆钢管混凝土结构由于截面形式特殊所带来的施工上的不便。
2方钢管混凝土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
2.1方钢管混凝土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1907年美国的Lally公司首次给出了钢管混凝土的承载力公式,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对钢管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A·A·Gvozdev教授深刻阐述了钢管套箍混凝土的工作机理,采用极限平衡法推导了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极限承受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60年代前后,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在苏联、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在多层建筑立交桥和特种结构工程中得以推广。
6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时,他们大多集中于承载力,并且大多集中于普通混凝土的研究,对应力一应变关系研究不多。
80年代后期由于先进的泵灌混凝土工艺的发展,解决了现场混凝土浇灌工艺问题,加之现代高强混凝土迅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