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 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附小 李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提问”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不善于提问,就不具备起码的教育能力。 关注问题的思考者(学生)为什么思考,是否在思考,是否能思考,如何思考; 关注问题的设计者(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行为…… 提什么样的问题(问题); 学生对问题有什么反映(行为); 如何把问题与学生的行为关联起来(转化)。 关于提问 “问得太直,太浅易,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也没有什么好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可以随便回答,这种问法最不好。”(张志公)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卡尔汉) 1、难易适度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不同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同时,问题应提得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略高一些。 例如:《金色的鱼钩》第二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提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老班长的外貌是怎样的?”较难的——“老班长的外貌为什么会这样?”更难的——“从老班长的外貌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明你的理由。”并附有“您是怎样知道的?”这类引出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 2、紧扣目标 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更不能无的放矢。应集中、简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如《大海的歌》,先提问一两个概括全文的大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读、找、议,然后按码头、海港、大海三个地点设计若干小问题。每一段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如“海港”一段,可先总问:“作者在海港看到些什么?”然后可就词、句提问:“为什么这一段用‘了望’?”“为什么把吊车比作‘钢铁巨人’、‘密林’?”“‘海轮有如卫队’说明了什么?”等,并要求学生设计寻求答案的方式,引出学习行为。 3、文道统一 中国传统历来讲究“文道统一”,小学各科教学也要求从教学内容入手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提问,可以由浅入深,逐步设计:“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联系鲁迅说这话时的社会情况,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谁会‘碰壁’?”“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并提示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和过程(方式和行为)。 4、创新延展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 例如:《挑山工》一课,在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登山方式、速度和结果,从而理解“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到底”后,教师若提出:“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去比较能得到不同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以“挑山工”、“游人”、“作者”或“读者”等不同的身份,以登山的不同目的去体验、去比较,将会得到不同认识。 关于行为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备有这种生活能力。” (叶圣陶) “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 (桑代克) 《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 教师的提问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关注学生将以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相应的学习行为中获得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所能涉及到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行为”是针对教师提问而言,是学生对问题的反映,是教师判断学生能不能处理问题,是否在处理问题,在怎样处理问题,处理得怎样的依据。因此,这种行为是可视的,是可控的,或者是隐性行为的显性反馈。 1、体验性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针对感受事物的问题而言的。当需要学生理解教材中事物的感受,而这些事物学生又能再现场景,不妨让学生亲身体验,用自己的感受来体会教学内容,像尝试、模仿、表演等等。有些问题,让学生试一试,演一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