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哲 为……所李哲 为……所.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英哲 为……所李哲 为……所

* * 一、导 言 本文试图说明,汉语句法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历时融合过程,而历时融合过程实际上又 是语言折衷的反映。 本文讨论了存在于汉语不同历时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句法现象,如被动结构、处置结构、宾动结构、双宾 结构以及某些特殊的句法词类等。通过讨论,不难看出:各种语言格式或成分在竞争演变(Willian S-Y·Wang .1969)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语言融合”产生,而语言融合又预先规定了汉语句法的最终演 变结局到底是怎样的。本文划分了句法演变可能经历的三个阶段——形成期、过渡期和合成期。形成期阶段, 句法格式或成分比较明确、稳定,尚未出现与其竞争的其他句法格式或成分;过渡期阶段,出现了新的句法格 式或成分,与原有句法格式或成分相互竞争;合成期阶段,混乱转向有序,某一或某些句法格式或成分成为竞 争中的胜利者。这种情况通常是对语言进行重新分析以后发生的,是句法格式或成分相互合成、相互融合,也 就是历时融合过程的结果。 下列各种语言现象可描述这一融合过程: 1.竞争格式或成分按照某种方式,有规律地出现在相同的句法环境中;2.有一种特有的合并方式,就是新 、旧句法格式或成分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3.从形态或词汇角度看,合并导致语言成分长度增加,有时是 不同语素叠加在一起;4.竞争格式或成分共同存在,这使它们以平行结构的身份在相同句法环境中相互替换选 择成为可能。 历时融合过程可导致语言产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1.历时融合过程可使某些表层结构复杂化,至少 暂时会是这样的;2.历时融合过程既可致使语言的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精密(Y·C·Li,1980),又可致使语言 的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模糊,结局如何,须依赖具体情况而定;3.某些在历时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复杂表层结构 ,由于自然选择,最终被淘汰掉了(其淘汰原因当然涉及语言或社会语言学因素,它们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 内)。 下面讨论的种种句法现象,体现了在历时融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典型变化情况,是值得注意的。本文还 要涉及句法格式或成分的简化问题(Y·C·Li,1992),这与本文的主要讨论目的密切相关。 二、被动结构的历时发展 被动结构是汉语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其发展演变明显体现了历时融合过程及其特征。它主要经历了下列 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古汉语初始形成阶段,其结构格式主要是:(1)受事+V+于/於+施事。这一阶段的被动结构在甲骨文及 金文中都有反映(唐玉明、周锡馥,1985)。 2.春秋战国期间,产生了新的被动结构,其结构格式主要有:(2a)受事+见+V,以及(2b)受事+为+施事+V 。这说明,在相同的句法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格式,标志着过渡期的形成。 3.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后期,出现了更多的被动结构,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有的则是历时融合过程的 反映:(3a)受事+见+于/於+施事,(3b)受事+为+施事+所+V,以及(3c)受事+被+V,其中(3a)是由(1)+(2a)组合 而成的。 4.战国时期以后,历时融合过程更为明显。除(3a)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组合而成的被动结构,主要有:(4 a)受事+为/被+施事+(所)+V,它是由(3b)+(3c)组合而成的;(4b)受事+为+(所)+见+V,它是由(2a)+(3b) 组合而成的。(4a)最终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句法格式,“为”和“被”也渐渐演化成介词,其位置亦可使用其他 介词,如“遭、挨、受、蒙、叫、给、让”等,这些介词都是为了适应语言精密化(Y·C·Li,1980)的需要而 产生的。 下面,具体讨论被动结构的上述演变情况,所用实例,来自不同的文献资料。 在最原始的文献资料中,被动结构不是与一般的主动句相同(因此,其被动意义只能依赖上下文来理解) ,就是采用被动结构(1)受事+V+于/於+施事。由于“于/於”还可带上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范畴的名词性 词语,因此,其被动意义不可能是清晰的和唯一的。下列被动句,出现在甲骨文、金文及其他文献中: (1)不若于示?((乙)8402) (2)龙口母赏赐见于后。(龙口母鼎·录遗·七七器) (3)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以上三例,其结构直接使用了表示被动意义的“于”。春秋战国期间,出现了新的被动结构。例如: (4)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5)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6)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7)使身死而为刑戮。(墨子·尚贤中)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