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部分应考必备知识点1.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古文部分应考必备知识点1

中考古文部分应考必备知识点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课文内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课文内容: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吾尝闻风俗与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一、作者、作品:韩愈,唐代文学家,《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马说》。 二、本文体裁:序:赠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形成于唐代。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三、课文理解: 1、本篇文章表现了韩愈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2、本文各段段意:①、预祝董生此行必将称心如意。②、阐述必有合的道理,指出古今风俗、教化不一定相同。③、拜托董生凭吊乐毅之墓并规劝河北的豪侠隐士出来为朝廷献力。 3、董生称心如意的理由: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⒉怀抱利器。 4、风俗教化移易,作者暗示了什么?暗示董生河北人心不古,董生此行未必称心如意。 5、作者多次勉励董生的目的?对好友此行有所顾虑,规劝董生要谨慎从事。 6、作者写此文的心情十分矛盾表现在?既同情董生,又不愿他去河北,只能含蓄委婉地挽留。 7、最后一段作者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河北的有志之士尚且出来为朝廷效力,董生却离京去河北是不合适的。 8、第二段作者说自己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目的是什么?婉言提醒董生此行未必有合也。 9、第三段作者吾因之有所感矣……的目的?借用历史故事,以此劝留董生。 10、今之燕赵与古之燕赵有什么区别?今之燕赵: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之燕赵: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1、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2、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文档评论(0)

wang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