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排版格式模版论排版格式模版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系部名称: 会 计 系
专 业:
年 级: 20 * *级
学 号:
论文作者: 张 三
指导老师: 李 四
年 月
摘 要
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华尔街危机波及的不是美国一国,它迅速蔓延成为“百年一遇”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全球各国及各大经济体纷纷重拾凯恩斯主义,即“不能让经济力量自由运行,须由政府来约束或指导”,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救市方案:降息、银行国有化和注资。这分别是宏观调控法律手段中货币调控手段、税收调控手段、财政调控手段及金融调控手段的综合体现。具体而言,降息主要是对货币调控手段的运用,暂停征收利息税则是运用了税收调控手段,而国有化则集中体现了财政调控手段。 分析美国自救和全球联合救市的案例,可以得出结论:危机时期的政府救市方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有效的政府救市则很大程度上倚赖宏观调控法律手段间的相互配合和综合协调。此次经济危机不仅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全球金融秩序体系,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建立宏观调控及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目 录摘 要 I
一、经济危机的影响 ....................................................................................1
(一)对金融业的影响 ................................................................................1
(二)对贸易业影响 ....................................................................................1
(三)对房地产业影响 ................................................................................2
二、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3
(一)储蓄率持续盘升导致大量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业..............................3
(二)中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 ........................3
(三)出口额大幅下跌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加大就业和银行坏账 ............3
(四)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导致外汇市场风险 ........................................4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4
(一)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4
(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4
(三)严格控制信用评级部门的评级标准及信贷政策..............................5
(四)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5
四、结 论 ......................................................................................................5
五、致 谢 ......................................................................................................6
六、参考文献..................................................................................................7
附录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