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微合金元素在钢的作用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微合金元素在钢的作用解析

第3章 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微合金碳氮化物在奥氏体中的溶解与析出  微合金高强度钢中,细小的TiN在凝固的早期弥散析出,较低温度下,Nb(C,N)和V(C,N)在已形成的TiN颗粒上复合析出,因此钒或铌钢中析出颗粒将长大(原位析出),然而在更低的温度条件下,钒和铌的碳氮化物将形成新的析出相(异位析出)。   在高温形成的大颗粒粒子富钛而钒或铌较少,在低温形成的较小粒子贫钛而钒或铌含量较高。钛因溶解度低成为颗粒粗化速率的控制元素,当碳氮化物中的V、Nb含量十分高时,可成为颗粒粗化速率的主要控制元素,因此,含钛钢中TiN的粗化抗力与钒钢、铌钢中富钛的氮化物无差别。    ω(Ti)/ω(N)比影响TiN的稳定性,当氮含量超过理想化学配比时,TiN的溶解温度将提高;并且随TiN的形成,钛在奥氏体中的含量减少,从而降低粗化速率。  随Ti含量增加,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加入钛后,屈强比提高,所有纵横向冷弯试验d=a的180°冷弯性能良好。 钛含量对V、Ti微合金化汽车大梁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Ti与C、N、S均有较强的亲和力,一方面与C、N结合形成碳氮化物产生细晶强化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与S作用形成塑性比MnS低的多的TiS,从而降低MnS的有害作用,改善钢的横向性能。钛含量较低时增加钛含量不引起钢的韧性降低,钛含量过高,由于在晶界上形成钛的氮化物和硫化物而引起钢的脆化。研究表明,在其它成分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加钛钢较不加钛钢强度明显提高,韧脆转变温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钛微合金化对强度和韧性的影响 钛的析出形式及对性能的贡献   钛在钢中首先形成TiN,TiN颗粒大小与其析出过程有关。粗大TiN(大于0.5μm)是液态或钢液凝固过程中的析出相,由于粗大且稀疏分布,不能有效地阻止晶粒长大,不起强化作用。   钢液凝固后析出细小的TiN颗粒,这些细小的TiN颗粒很稳定,能够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从而细化组织。   随钛含量增加,TiN颗粒粗化,细小TiC的数量增加,析出强化作用导致钢的强度随钛含量增加而显著升高。钢中细小TiC析出受转变温度影响,转变温度越高,析出颗粒失去共格性关系的倾向就越大,并通过扩散长大,减弱析出强化。    因此,钛含量较高时,非共格析出物数量增加,减弱了析出强化效果,钢的强度增加趋于平缓。 形成TiC的有效钛含量   钛还与硫结合生成颗粒状分布的Ti4C2S2,改变了硫化物夹杂形态,同时也减弱了钛的析出强化。   钢中的硫含量对含钛钢的性能影响很大,钢中有效钛的主要含量取决于S、N的含量,含量越低,则有效钛的含量越高。影响有效钛作用的关系式如下: ω(Ti(有效钛))=ω(Ti(全))-3.4ω(N)-3ω(S)   可以看出,只有当钢中钛的含量超过ω(Ti)=3.4ω(N)+3ω(S)时,MnS将全部被Ti4C2S2所代替,TiC粒子的析出强化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铸坯的热塑性问题 由于凝固过程和凝固后的冷却速度较低,在铸坯中发生明显的元素偏聚,在枝晶间隙附近形成了粗大的Nb(C,N)和MnS(含有少量的Fe),而在再加热试样中,由于密集细小的硫化物和Nb(C,N)沿奥氏体晶界析出,使热塑性降低。 根据脆化机制不同,可以把从熔点到600℃范围的脆化分为三个温度区间:Ⅰ区在熔点附近,由液相引起脆化,钢的塑性与变形速率无关;Ⅱ区为稳定的奥氏体区,O、S、Nb处于过饱和状态,当试样凝固后,冷却到1150~900℃时,(Fe,Mn)S、(Fe,Mn)O和Nb(C,N)在晶界上析出,引起晶界脆化;Ⅲ区在900~600℃范围,可导致的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种:晶间沉淀,沿奥氏体晶界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膜、晶界滑移等。 钢中的硫化物 由于析出条件不同,硫化物可以以多种形态出现,以MnS类夹杂物为例,按其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Ⅰ型:此类硫化物为球形,多在氧浓度较高的钢中出现,往往是含氧化物的两相夹杂,在固相内析出。 Ⅱ型:多数是枝晶间共晶状分布的析出物,常在氧浓度较低的钢中出现,它们是由共晶反应生成的,经过大的变形后成团簇分布,对钢的力学性能损害最大。 Ⅲ型:是在固相内析出的多边形的孤立粒子,也是在氧浓度较低的钢中出现,对钢的塑性危害比Ⅱ型小。 硫含量对硫化锰沉淀行为的影响 传统的普低钢中锰含量为1.5%,硫含量控制在0.03%,根据MnS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积公式log{[Mn][S]}=5.02-11625/T计算可得其全固溶温度为1553℃,有效沉淀析出温度为1289℃,平均尺寸为数微米 钢中硫含量显著降低,通常可控制在0.01%左右,最好可达0.005%。MnS在奥氏体中的全固溶温度将分别降低到1425℃和1354℃,而其在奥氏体中有效沉淀析出的温度分别将降低到1110℃和1017℃,平均尺寸在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