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吴建林..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基础-吴建林.

中医基础理论 吴建林 第一部分 概述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东方智慧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难经》——解释《内经》疑难,补充《内经》不足。《伤寒杂病论》——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这三部医学巨著的问世,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推动着医学继续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充实、系统阶段。 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晋代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代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繁荣创新阶段。 南宋陈言(字无择)据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论点,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总结、继承、创新阶段。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特著《医贯》一书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温病中之一类)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作了简要阐述,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另外,清代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对中医学气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4.近代与现代——中西汇通、整理继承阶段。 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