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笔记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哲笔记整理.

中哲笔记整理 孔子 仁学体系: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为仁3孝悌为本4杀身成仁。 中庸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仁衍生出来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处理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当中存在着一个如何把握的“度”的问题,有鉴于此,孔子提出“中庸”概念最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庸”有三义:“平常”“不易”“用”。“中”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所谓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这就达到了“中庸之道”的要求。 和而不同: 孔子贵中尚和,但他所提倡的中和思想不是无原则的折中调和,故其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 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的术语,“和”是多样性的同一,“同”是抽象的同一性。孔子的??? “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主张的“和”不是后世所误解的没有矛盾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这一“和谐”的思想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可以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子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这种运动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运动。“道”创生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而是反复。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万物的过程即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没有形质转化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生,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创生作用的特点,这种作用虽然很微弱(因为道纯任自然,让万物自生自长,以至于万物就根本感觉不到“道”的作用),但却持续不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柔弱代表着生机,弱之胜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 致虚守静:虚、静也是道的特征。道正因为空虚不实,所以才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不断地创生万物。如果没有虚,道的创生功能就无法发挥出来。静是虚的表现。虚状之物必呈现静的状态。因此静也是道体的一个重要特点。“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内心清静、虚寂到极点。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在不受任何干扰和污染的情况下,达到与道玄同合一的境地。因此,致虚、守静实际上成了个人接近、通达道的必要前提。 小国寡民:老子认为,随着文明发展,智慧的开启,不仅在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而且由于过分膨胀的欲望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由于过分严酷苛刻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人性的压迫与扭曲,已经对人的生存处境、对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这一切并非出于人性之本然,而是由于过分“有为”的结果。因此,只有按照“道”的要求,用“自然无为”来化解各种心智诈巧,用“柔弱不争”来消弱各种逞强好胜,用“致虚守静”来消解各种欲望冲动,人才有望恢复到其本真的状态,社会也才有望回归稳定与和谐。这样的社会被老子成为“小国寡民”,在那样的社会里,国小、人少,兵器、舟车、文字这些文明的产物全派不上用场。人们永远定居在一个地方,彼此孤立,互不来往,过着一种自给自足、既没有矛盾也没有纷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墨子 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表有时又叫“法”“仪”“法仪”,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标准和方法。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按照墨子的意见,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用之”。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由于前人的经验教训主要记载在书籍之中,所以本之的依据也就常常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说,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以这种原之仍然属于归纳法的范围。它和第一表的不同只在于,一属直接经验,一属间接经验。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符合者即为真,可以接受,不符合者即为假,必须抛弃。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验证方法。 总之,三表法中既有作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