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区域分异朱传耿..doc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区域分异朱传耿..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区域分异朱传耿.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区域分异朱传耿 仇方道,朱传耿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6) 摘要: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及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文章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的区域差距明显低于经济差距;北方沿边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与低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水平呈现明显的错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元结构;从全国尺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轴线开发模式,而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由核心区向周边地区逐步下降的“凸”字型空间格局;全国县域社会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 关 键 词:县域;综合实力;区域分异;中国 中国地区发展差距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而且还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1]。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研究颇多[2~13],这些研究对于寻求描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模式及组织规律,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政策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基于经济角度测算的区域差异往往高于区域的实际发展差距。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其发展水平往往受到经济、人口、区位、资源以及文化等条件的制约,而不是单单取决于经济方面。随着系统研究的加强,对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必将进入经济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整体化和综合化阶段,即将宏观人口背景、宏观经济背景、空间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结合起来,以表现空间模式,形成新的研究范式[14]。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基于省级区域的数据开展了这一方面研究[1,15,16]。基于省级尺度的研究,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变化,却难以揭示省内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而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元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差异的研究,仅有个别学者从经济方面开展[13],至于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尚未展开。本文利用1999年县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结合Mapinfo图形分析,探讨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县级区域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1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截止1999年底,中国共有4个直辖市,236个地级市,427个县级市,1682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本文以县级区域和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市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采集数据。本研究采用的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源于2000年的《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概要》、《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9年)》和/tjsj/qtsj/index.htm(2001年)等。 1.2指标体系设计 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素以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是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及分异研究的基础,应体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评价因子的选择是否合理是正确评价社会经济综合水平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遵循代表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比性、可得性等原则,尽量选取反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因子作为综合评价指标(表1)。 1.3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客观地测度不同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差距,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作为评价的主体数学模型。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从14个变量中提取主因子,然后利用所提取的主因子,计算各样本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最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样本区域进行类型划分。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 2.1主因子释义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因子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00的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KMO检验0.86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954%。由于各主因子含义不清,运用矩阵正交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施以正交旋转,得到主因子载荷矩阵(表1)。 表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 Tab1. The Structure Martrix of Factors and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Variance of Factors’ Eigenvalue 观测变量 主因子1 主因子2 主因子3 X1 非农劳动力比重(%) 0.868 0.303 0.052 X2 第三产业比重(%) 0.816 0.183 0.342 X3 第二产业比重(%) 0.810 0.208 0.322 X4 非农业人口比重(%) 0.547 0.270 -0.140 X5 基尼系数 0.516 0.249 0.008 X6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0.176 0.880 0.246 X7 人均G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