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解-神经系统.
第三章 神经系统§1 概述§2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兴奋的传导)§3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经典的突触传递、递质和受体、骨骼肌收缩、神经反射活动)§4 神经系统解剖(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5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功能、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高级功能)第一节 概述神经系统是进化的产物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① 内部协调;② 对外适应保证各器官系统间的活动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同时,通过各种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机体与多变的环境经常保持相对平衡和统一。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第二信号系统。(图)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导:兴奋与兴奋性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后产生AP的反应。 兴奋性:细胞或组织具有产生AP的能力或特性。可兴奋细胞(兴奋性高的细胞):神经,肌肉,腺细胞。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RP)1. RP的概念、记录、表示概念:静息状态下(细胞在未受到外来刺激),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表示:一般将膜外电位规定为0;膜内电位小于膜外电位,为负值。哺乳动物神经纤维的RP为-70~-90mV。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状态下RP不同。测定方法: 细胞未受到刺激或损伤时,其细胞外部表面各点都是等电位的,没有电位差存在。将微电极缓慢推进,使其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在电极尖端进入膜内的瞬间,记录仪器上会显示一个突然的电位跃变,这表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膜学说或膜离子理论的基本要点①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都产生在细胞膜的两侧。②某些带电离子在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K+]i﹥ [K+]o 、 [Na+]i < [Na+]o③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兴奋时先有Na+通透性大,后有K+的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3. K+平衡电位(EK ≈ RP)的证据 (1)实测值≈计算值 实测值:细胞内记录法测静息电位计算值:Nernst公式(室温27℃) (2)人为改变[K+]o,实测值≈计算值 [K+]o↑→膜两侧K+浓度差↓→K+外流↓→膜内外电位差↓→去极化方向,其改变的情况基本和根据Nernst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一致。(3)上述实验证实,RP的产生是由于正常细胞 [K+]i﹥[K+]o,而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能力造成。(4)静息电位的数值略小于理论上的EK值,是由于膜在静息时对Na+有极小的通透性。4.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1)膜内外K+浓度差:见EK≈RP的证据(2)(2)膜对Na+、K+的相对通透性: 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RP增大(超极化方向);膜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RP减小(去极化方向)。(3)细胞膜钠泵的活动: 每分解一个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可能使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超极化方向)。动作电位 (AP):兴奋的标志 1. AP的概念: 在RP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AP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有关名称、概念: 极化:RP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极化状态; -70mV。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负值减小)方向变化 的过程。-70mV→0mV反极化:与极化状态相反的外负内正的状态。0mV →峰值 复极化:先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的过程。超极化:膜内负值加大的过程;-70mV→-90mV2. AP波形的分析: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AP的主要部分。 上升支(去极化期) 其中 0~+20mV (超射,反极化) 下降支(复极化期) 锋电位持续时间0.5~2ms,电位变化快速。后电位:锋电位之后电位变化缓慢的部分。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3. AP的记录 细胞内记录:细胞外记录: (单相AP/ 双相AP)4. AP的产生 AP产生的条件①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产生AP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产生阈电位 阈下刺激:产生局部电位、5mm处几乎消失 电紧张电位:50%以下的阈强度② 时间:时间-强度曲线③ 强度/时间变化率: AP的特点:“全或无” 现象,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 局部电位的特点:总和(空间、时间总和), 传导衰减,反应具等级性:刺激强度↑,幅度↑5.AP产生的离子机制 (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