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章中国几大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doc

[第三章中国几大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中国几大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章 中国几大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以“仁”为核心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末期,以倡导仁义道德而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他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他的道德观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推崇。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道德哲学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样的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当于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史上的地位。研究中国道德哲学,首先要重视研究孔子道德观。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家办私学,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把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我国道德教育之先河,可谓中国历代教育家中重视德育的“祖师”。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公允地分析和评价孔子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遗产,汲取历史上有益的道德教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伦理学说的根本。孔子平生谈得最多的是“仁”。《论语》中讲“仁”的共五十八章,“仁”字出现109处(除《里仁》章题中一字重复外,实为108处)。孔子不仅最喜欢谈“仁”,而且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讲道德的人都不可以没有“仁”。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还说:“志士仁人,无以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孔子所说的“道”,既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定途径、规则、规范,又是指社会政治生活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德”是指个人的品德和精神情操。他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而“仁”是“德”的根本,“道”与“德”都应依从“仁”。“游于艺”,也是如此,即从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技艺及社会生活实践时,都应遵循“仁”这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不可稍悻其旨。由此可见,“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在其道德思想体系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道德观是指对道德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总看法和基本价值取向。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其道德观涉及极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有待于人们不断研究探索。我们认为,反映孔子个人思想特点的最基本的道德观如下。 1.仁者“爱人”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而“仁”的最重要的含义是什么呢?这一点,孔子自己说得很明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这种超越人的自私心理,提倡对于他人应有“仁爱”精神的思想,不论在中国的伦理思想史上,还是在整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反映人类道德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爱人”的“人”,并非仅指奴隶主贵族,而是泛指自己以外的人,可以是贵族,也可是平民,甚至是奴隶。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得悉,立即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孔子的这一思想和举动,受到许多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惊世之言”,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之一。 显然,孔子的“爱人”思想已经超越了以往中国伦理思想中囿于血缘关系的“爱亲”思想。从“仁”出发,由“爱亲”而推及“爱人”,由“爱人”而“泛爱众”。“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泛爱众”,就是要求人们普遍地博爱众人。孔子正是从“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养民也惠”的德治思想。强调统治阶段应考虑人民的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坚决反对对人民群众的横征暴敛,残酷压迫。 孔子不仅以“爱人”来解释“仁”,而且还把“忠恕”非为实行“爱人”的一种重要方法。他的学生曾参在说明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里仁》)“忠恕”是孔子对“爱人”思想的重要阐发。所谓“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他的这一重要仁爱准则,是建立在人心相通,人欲相近,人格平等,人与人要将心比心这样朴素而重要的思想基础上的。从“爱人”之心出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能近取譬”。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也不要用这种东西对待别人。通过“忠恕”,实行“爱人”的目的,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把孔子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纪提出“爱人”——“忠恕”这一“仁之方”,与基督教《圣经·新约》中提出的“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