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海新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构型.
南海新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构型摘要:南海具有及其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使其拥有复杂的沉积环境,进而造就其复杂的层序地层格架。针对于南海不同区块的盆地演化,无法进行宏观的概括,国内外学者针对于南海不同海域的盆地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构造角度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对盆地的层序地层构型及盆地演化也是各抒己见。本文结合不同学者对于南海所做的研究,对南海海域的构造演化方面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受制于不同盆地有着不同的盆地演化及层序构型,本文通过选取南海北部与南部两个比较具代表性的盆地—琼东南盆地和万安盆地,对其层序界面、层序特征、相应的地层及盆地演化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细致调研。通过对南海海域盆地演化及层序构型的总结,对于下步开展南海的进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南海新生代盆地演化层序地层体系域研究意义南海是位于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属于西太平洋边缘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演化过程较为复杂。几乎一切类型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在南海都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对于南海的形成演化有着多家不同的见解。由于南海复杂的构造动力学环境,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南海演化模式,但至今未能形成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对于南海的宏观上的演化,也主要是集中在南海海域的构造演化方面,与沉积作用方面相关的工作太少,一方面是受制与南海面积辽阔,二是受制于其复杂的动力学环境,很难全面的给出一个全区沉积特征。因此,在沉积方面,国内外学者多是针对于单一区块或盆地,建立起相应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而分析其沉积相、盆地的演化,盆地演化各阶段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对前人在南海海域构造作用的研究及不同区块、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的总结,以期对南海新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及相应的层序构型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研究区地理位置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其面积约3。5x106km(栾锡武,2009),相当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总面积的2。8倍。它北倚华南大陆,西接印支半岛和马来半岛,南界苏门答腊岛、邦加岛、勿里洞岛、加里曼丹岛,东止巴拉望岛、民都洛岛、吕宋岛和台湾岛。南海中央为深海盆,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华南、越东及巽他陆架环绕,东部被马尼拉海沟围限。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存在着莺歌海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台西盆地、双峰北和笔架盆地等诸多新生代盆地(张丙坤,2014)。由于受控于红河断裂的走滑影响,莺歌海盆地与其他盆地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除应该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外,其他盆地宏观上呈北东向分布,这些盆地具有大致相似的盆地结构与演化过程,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南海南部地区新生代盆地自北向南有南薇西、北康、礼乐、曾母、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根据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性质的转换和主控盆断裂特征,可将这些盆地归纳为3种盆地群:裂陷盆地群(南薇西、北康、礼乐)、裂陷-拉分-前陆叠合盆地(曾母)以及裂陷-前陆盆地群(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熊莉娟,2012;杨楚鹏,2014)。南海中部地区则出现以西北次海盆(内有西沙海槽、中沙海槽)、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时代发生于渐新世中晚期到中新世早期,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的构造演化与其扩张密切相关)为代表的大型海盆分布区(钟广见,2014)。图1南海地理位置及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改自雷超(2012))区域地质背景3。1构造演化特征南海位于三个巨型岩石板块的结合处,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消减,并在台湾岛东部发生剧烈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俯冲消减,这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在南海区域相互影响,形成了南海复杂的构造动力学环境,同时为南海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动力学条件(张广旭,2011)。新生代以来,南海周缘处于不同边界的力学性质,北缘为拉张,南缘为挤压,西缘为剪切,东缘为消减,边界动力学性质不同,新构造运动和表现形式亦不同(刘以宣,1994)。白垩纪末和新生代之交的构造运动揭开了新生代南海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序幕,自此之后整个南海的地壳开始进入总体受张性背景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以张性沉降为主要特征的地质发展时期。七次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具有多旋回、周期性振荡式发生的特点,其中尤以白垩纪末和老第三纪初、晚始新世和中渐新世及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之间的三次构造运动表现最为强烈,形成了南海最为重要的三个区域性构造界面(林长松,2007)。对于南海北部陆缘来讲,其作为华南大陆的一部分,所处的构造位置具有特殊性,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下,北部边缘为华南陆架,其展布方向大致平行于呈北东向延伸的海岸线,其内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及其所围限的基底地堑和地垒。基底地堑控制着新生代断拗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盆地中充填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