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侵犯的实质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跟弗洛伊德一样,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适应性本能。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就是人类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通过体育竞技耗散侵犯本能。 动物和人类的有限攻击行为:同类的侵犯并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结局。 对本能论的述评 价值:本能论指出了人类侵犯性的生物遗留性质,指出了减少侵犯的代偿和转移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应用意义。 不足:简单的本能论的观点并不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的很多攻击行为。如对战争等社会现象的解释就忽视了社会自身的规律,犯了心理学主义的错误。本能论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本能论的科学证据? 1. 有暴力倾向的人的大脑是否有某种异常?前额叶活动水平 2. 基因可能在侵犯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来自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 3.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4. 神经递质: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减少,侵犯行为增多); 5. 雄激素水平与较高的攻击水平显著正相关,是否能够解释“男性通常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水平”? 6. 血液中的生物化学因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如酒精等。 2.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a 米勒(Miller, 1948) 的修正模型: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 挫折—侵犯理论的实验验证 勒温,1941 的经典实验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 2.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b 伯克维茨(Berkowitz,1965) 侵犯线索:伴随着挫折的发生,那些能够引发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 武器效应: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 启示:侵犯线索不是侵犯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是一旦人们愤怒或是沮丧时,它们能增加侵犯的强度。愤怒的个体可能更易注意到侵犯线索。 2.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b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伴随着挫折的发生,那些能够引发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 。 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三)社会学习理论 2.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侵犯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班杜拉1965年做的一个经典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上述观点。(详见P333) 替代强化的作用 (三)唤醒水平 性唤醒和愤怒等其他各种形式之间的唤醒状态是可以相互增强的。在实验室条件下,那些刚刚受到惊吓的被试被色欲刺激唤醒的程度更高。 挫败、酷热或者侮辱性的情境都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唤醒状态就会与敌对的想法和情绪一起,促成攻击性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津巴多1972年用模拟研究法所做的一个经典的监狱模拟实验(P26-27)。该实验证明了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同侵犯行为的关联。当一种社会同一性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人们侵犯冲动的释放也会变得更容易。 大量研究表明,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行为的增加。另一方面,群体的极化作用(走极端)和去个性化作用,也会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相对剥夺感”—形象一点说,就是你邻居有宝马而你只有宝莱的那种心酸感觉。社会学研究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满情绪主要根源于“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感。 作为一种负面的心理性体验,“相对剥夺感”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编版(部编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员工培训---病理.ppt
- 2025年上海市数学高考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第10讲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1类核心考点精讲精练)含详解.docx
- 养老院活动记录表(新版).doc VIP
-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基础知识《填空题》专项练习及一套完整答案.docx
- 建设工程质量资料管理.ppt VIP
- 酒店智能弱电系统工程设计模板.doc VIP
- 烟草种植气象服务规范.pdf VIP
- 2023上海高三二模优秀作文汇编.doc
- 第5 2课《学习工匠事迹,领略工匠风采》(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件(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