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doc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 E·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真正奠定他在世界美学界地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以下简《距离》,见《美学译文》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移情说”作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新发现,在西方各国的美学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朱光潜先生又把它翻译、介绍到中国,这同样引起了国内众多文艺理论家的关注,并成为一个常用的概念。在大家都众口一辞地用“移情”阐释审美体验特点时,却忽略了面对中西不…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而组成的,它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内功的一种展现。无论哪位教师,只要能把握细节,专注于文本“面”上的研读和“点”上的深究,力求点上着力,点上突破,点上求效,点上开花,就能让课堂绽放精彩,成就自… 作者:张光兴 齐鲁学刊 1996年10期   E·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真正奠定他在世界美学界地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以下简《距离》,见《美学译文》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在这篇文章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在这里,布洛超越了人们对“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的认识,而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去阐述审美过程中的“距离”问题,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布洛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且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学原则”。他的这一理论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很大影响。   其实,早在17世纪前半叶,中国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审美过程中的“距离”问题,这就是清初诗人、诗论家王士祯(1634—1711)。他明确将“远”字作为“诗旨”。曾于《蚕尾文》中讲到:“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而对咏事之作,则主张“不著判断一语”。强调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实际上讲的就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问题。   那么,同是讲审美“距离”,布洛与王士祯的理论有什么异同呢?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比较。   一   布洛对其提出的“心理距离”理论作了一些说明和分析。他认为,主体和审美对象保持“心理距离”是唤起主体美感的基本条件。“心理距离”的作用就是有效地切断人与现实的功利关系,使审美主体以超然的心态去观照这些对象;这样才能使对象产生审美效应。“距离”虽然是引起美感的内在条件和基本原则,但这种“距离”要适当,“距离”太小,主体难能产生美感,“距离”太大,主体对客体无动于衷,当然也无美感可言。所以,不论是从创造美学讲还是从接受美学讲,都有一个最佳距离问题。当主、客体间的“距离”太近时,主体就很难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对象,往往用快感、情欲等替代了美感。然而,如果主客体间的“距离”太大,主体对对象不关心,对象不能唤起主体的兴趣与热情,主体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美感。不论是“差距”还是“超距”,都是“失距”,主、客体间未能保持适当的心理方面的“审美距离”,自然也就无美可言。这就是布氏“心理距离”的基本内容。   王士祯对“心理距离”没有做过专门的论述。他的“清远”诗论是他在阐述自己的论诗主张“神韵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或者说,“清远”论是构成王氏“神韵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氏把“远”字作为不易的“诗旨”。清初诗坛大家钱谦益在《王贻上诗集序》中讲到,王氏“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远”字。研究者把王渔洋的“神韵说”归纳为意境、清远、兴会三个方面,而清远,我认为讲的就是诗人与表现对象的关系,也就是保持一种“距离”,一种“心理距离”。王士祯曾举例论述“清远”,如:   汾阳孔文谷(天胤)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见《池北偶谈》卷十八)   王氏在论述“神韵”时,其中也多含“清远”之意:   宋景文云:左太冲“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不减嵇叔夜“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愚案:左语豪矣,然他人可到;嵇语妙在象外。六朝人诗,如“池塘生春草”、“清晖能娱人”,及谢眺、何逊佳句多此类,读者当以神会,庶几遇之。……顾长康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兼可悟画理。(见《古夫于亭杂录》)王氏此类论述很多。显然,他所描述的种种“清远”的意境,不仅指物境(客体)的清幽淡远,也包含了主体心境的清淡闲远,是物境

文档评论(0)

raojun0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