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doc

读《伊索寓言》——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doc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伊索寓言》——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读《伊索寓言》——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选自《世纪中国》 本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有两个人的名字无疑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是陈 寅恪。他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 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另一个是钱钟书,他也开辟了一种以语言学、心理 学、… 既然蒙古高原的右翼,在蒙古高原的地缘结构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除掉条件恶劣的中央戈壁区),那么右翼的地缘结构,也是我们必须重点解读的了。事实上,尽管蒙古高原的左翼诞生了更多的,曾经入主中原的游牧部落,但从战略上来看,游牧民族对右翼的经营,以及中原王朝对西… 一个好的体魄可以让你每一天都很精神,但是一旦身体又不舒服的就会让你精神欠佳,没精打采。头疼也是一个很恼人的疾病,那么在生活中突然头疼怎么办呢?有什么预防保健的养生小常识呢?据我们了解,头疼虽然不是很什么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如果你突然发作痛疼也是很让人欲… 选自《世纪中国》 本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有两个人的名字无疑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是陈 寅恪。他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 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另一个是钱钟书,他也开辟了一种以语言学、心理 学、哲学 和艺术学配合以说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另一个传统,即修词、评点、谭艺 的传统与西方新学的融合。钱钟书对于诗歌中作者、本事、时地的有意忽略,与陈寅恪对于 诗歌中史实的特为关注,不仅形成了学术性格上鲜明的对照,而且客观上也形成了各自不同 的 学术问题领域;在各自的领域中也渐渐聚集着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研究成员。借托马 斯·S·库恩的说法,上述影响,可称之为“学术共同体”。而每一共同体的学术活动都分享 着不同的“范式”,即一个学术共同 体区别于另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不可通约的要素。“范 式” 是知识类型发展与转换的最重要关键。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说陈寅恪与钱钟书代表着本 世纪最重要的两大诗学范式;而两大范式之间的消长、转换关系,应是了解现代中国诗学学 术史的一条主线。本文试图揭示这两个“范式”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未曾公开、 从未发覆的 紧张;通过这一隐含的诗学范式的对立,可以透显中国诗学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对于 两大范式各自不同的学术取向及其互补的某种可能性,也可以通过对比而加以凸显,是为引 言。 一我之所谓“隐含性”,是指作为后来新范式的钱钟书虽然 从来没有公开点出陈寅恪的名字,也没有试图发起一场取而代之的话语争论,但是却确实渐 渐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反对陈寅恪的研究方式。而且,不仅仅是表现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不同 观点之争,深层更表现为基本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更有意味的是,从时间跨度上说,隐含 的“争论”从四十年代一直可以延续到八十年代,成为钱钟书诗学事业中长时段隐隐心。我 们就从钱钟书的成名作《谈艺录》说起。第四节《诗乐离合》附说七“评近人言古诗即史” 云:比见吾国一学人撰文,曰《诗之本质》,以训诂学,参以演化论,断言:古无所谓诗,诗 即纪事之史。根据甲骨钟鼎之文,疏证六书,穿穴六籍,用力颇 。然??为学士拘见而已。 史必征实,诗可凿空。古代史与诗混,号曰实录,事多虚构;想当然耳,莫须有 也。与其曰: “古诗即史”,毋宁曰:“古史即诗”。这里所批评的具体对象当然不是陈寅恪。但是所谓“古 史即诗”这样一种浪漫的讲法,肯定是陈寅恪所坚决反对的。陈寅恪认为文字训诂的手段, 是了解先秦古书的正途。而训诂又正是证史的工作,他在《致沈兼士书》中提出:“凡解释一 字即是一部文化史”。他在《刘叔雅〈庄子补正〉序》一文中称刘注为“天下之至慎”,讥 讽当时人“多任已意”,以治先秦学问,是“以明清放浪之才人,而谈商周邃古之朴学”。 陈寅恪研究陶渊明诗,研究杜甫诗、元白诗,研究钱谦益与柳如是诗,其中最主要的取向是 以诗歌与史事相互证 发。如果顺着这个逻辑,陈寅恪要是研治《诗经》,肯定是一种历史癖 的研究,像钱钟书所讽刺的那样“食笋连竹”而非“披沙拣金”。陈寅恪批评的是“才人”, 而钱钟书批评的是“学士”,可惜,才子的范式与学士的范式,在这里并未真正交锋。一九五 一年,陈寅恪出版了他的《元白诗笺证稿》,这部书标志着以诗证史的诗学研究新范式的成熟。 大致而言,在三类学人那里引起不同的反响。一类是唐史学家,他们评价甚高,着眼于新材 料中发现的新史识。一类是文史学者,他们一方面也批评陈寅恪有“过 求甚解之处”,另一 方面也有较高评价,但更多着眼于文史沟通的新研究方法。另一类则是文学研究专家,他们 则有些怀疑这种研究,担心“史实”对于“诗意”的伤害。但是他们一般都很少说破这一 层。其实,陈寅恪早就坦言:若有以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