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史之木结构研究浅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之木结构研究浅述
汉阳大学校建筑学院 韩东洙 教 授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谢鸿权 博士生
回顾近代以降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实物与文献研究皆深受重视,实物研究是以木结构研究为中心,文献研究则可谓以《营造法式》研究为中心。其中的木结构研究,在近百年探索中,若从研究观念与研究思维视角,到研究案例的分析方法与方向考察之,实有许多值得今人参照或反思的印痕。
木结构研究肇端
自1925年朱启钤先生出资成立营造学社后,到其1930年创立组建中国营造学社以来,略具科学意义之建筑历史研究初现端倪。早期的学社研究,以金石学、文献学、版本学、考据训诂为主,与斯时整理国故之潮流相互呼应,主要成果在于古代建筑文献收集与考订方面,而实物研究尚未成型,其中1925年陶版《李明仲营造法式》的整理刊行是重要里程碑。
1930年后,梁思成先生与刘敦桢先生先后加入营造学社,两位均受过严谨的建筑学训练,他们拓展了当时学社的研究领域,引入了更科学的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逐渐将建筑历史研究推进到科学的轨道中,对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基础的奠定积累产生深远影响,因之,反映学社研究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内容也渐渐转变为以遗存建筑实物调查报告为主体。于1932年之前,梁思成先生通过参照比对实物、请教传统法师,研究清代木作资料遗存文献《工程做法则例》,其中针对有关各部构材名称及详样的名实考订,及应用工程学注释及科学图样表达的方法,可谓木结构科学研究之萌芽。同样在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先生等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实地考察测绘,并发表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国人首次用科学方法对建筑遗物进行实地调查,并且应用科学的研究体系与论证方法之研究成果,报告的内容中,首见针对柱、斗拱、梁枋、角梁、举折等木结构要素的分析,该研究体例在日后的研究中得到保持并深化修正。到1933年,在梁刘二先生共同发表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建筑之结构原则,就今日已知者,自史后迄于最近,皆以大木架构为主体。大木手法之变迁,即为构成各时代特征中之主要成分。” 这是梁刘诸位前辈构建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体系之重要的思想体现,也可谓确立木结构研究于中国建筑历史之核心位置的表述。
此后,木结构研究体系渐渐丰满成型,并随着三部中国建筑史的完成而成为建筑历史领域不可或缺的构成,亦为培养后续力量的必备科目。学社已矣,研究活动转而主要由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建筑研究室及各高等院校承担,而针对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研究工作,仍为研究之重要构成。今日简略回顾前辈学人们有关木结构的丰硕成果,我们若以“梁刘体系”作为参照,可以看出,相关的思考与论证,有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亦在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深化或拓展中。
研究理念的拓展、嬗变与更新
1、从艺术史视角到技术研究
于1946年的四川李庄,梁思成完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形制演变的研究》,该书以时代为线索,较完整地梳理了古代木结构的发展历程,并表述了研究该“有机”历程所发现其发展之“内在逻辑”,即木结构从唐宋之成熟完美向明清之衰老退化。该逻辑的立足点为木结构各部分的机能,其中最重要者是斗拱铺作的结构作用,并延展形成相应的分析体系,比如整体比例、斗拱高度与柱高比、补间铺作数量、柱子的径高比、构件的绝对尺寸等指标,研究表述相对注重木结构的艺术风格与风貌等感性认知。该研究思路历经长期思考,1934年林徽因在梁先生《清式营造则例》序言中,就提出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始期”、“成熟”和“退化”三个阶段。此种历史叙事观念和结构源于西方学界的影响,在建构中国木结构的发展时,梁林的主要参照是当时流行的西方建筑史观,特别是十八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 (Johann J. Winkelmann)对希腊艺术和建筑的分期。梁思成在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更明确地按照温克尔曼的系统,把进人成熟期以后的中国建筑分为唐、辽和北宋的“豪劲”时期(Period of Vigor),北宋晚期至元代的“醇和”时期 (Period of Elegance)以及明清的“羁直”时期(Period of Rigidity)。由梁先生确立的,此种木结构研究的艺术化倾向与风格定性分析,成为长期影响该领域的重要思维,该“有机的内在逻辑”也是日后木结构研究最常用的参照系,在萧默的《中国建筑艺术史》与候幼彬的《中国建筑美学》中,可以看到艺术思考的类似延续。
为补充与调整先前研究中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有关建筑技术研究在二十世纪80年代相继开展,主要围绕结构形式与结构细节、技术发展等方面。在此之前,有关木结构受力状态等力学分析的研究亦已出现,主要成果有陈明达等的《从?营造法式?看北宋的力学成就》及王天的《古代大木作静力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