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9-10.doc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9-10

第九章 熱帶氣旋預報 一、熱帶氣旋的分類和定義 二、熱帶氣旋氣候概況 1、TC的時間分佈特徵 (1)時間分佈特徵 我国把进入180oE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和南海,且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8级的TC,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据1949—2008年共60年资料统计,进入上述地区的编号(命名)TC年平均约有27.4个,但是分布很不均匀,最多的1967年多达38个(含我国编号的TC和我国未编号但国外命名的TC),而最少的1998年编号TC仅有14个,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少的年份。 在西太平洋地区,全年均有TC形成,其中,7—10月份TC个数占全年TC总数的68.8%。 (2)空間分佈特徵 据统计,如果将热带低压计算在内,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海域从106~180oE,0.5~40oN内均有TC形成,其中在南海海域形成的TC约占整个海域TC总数的三分之一。TC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在4oN以南与30oN以北,110oE以西与170oE以东,很少有TC形成;在10oN附近TC形成最多,但在南海海域TC形成最多的纬度是16~17oN附近。TC的高形成区分布在以下三个海域: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114~120oE,14~18oN)、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洋面(128~134oE,10~14oN)、加罗林群岛一带(136~152oE,8~12oN)。其中加罗林群岛源地东西跨度最大,TC形成数最多,是TC形成的一个主要源地,在这一源地中又以加罗林群岛中部TC形成数最多。 从1972—2001年30年平均TC活动(隔6h定位)出现频数的地理分布图(图9.2)可以看出,TC最频繁活动的纬度在12~19oN之间,其中活动最频繁的两个区域分别为:南海中北部海面和菲律宾东侧洋面。 2、登陸TC的統計特徵 我国东邻太平洋,南临南海,有着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是TC频繁登陆的国家之一。 每年7—9月份是我国登陆TC最活跃的季节,其间登陆数占全年总登陆数的75%,其中7月份登陆最多,8月份次之,其余依次是9、6、10、5、11月;1949—2008年,4月登陆我国的TC总数和12月登陆我国的TC总数都只有2个,而1—3月尚未有TC登陆我国。   由于我国沿海海岸线的分布和部分TC路径等因素,少数TC会出现多次登陆的现象,因此,登陆我国的TC年均8个,但年平均登陆次数达11次。按平均登陆次数统计,我国沿海自北向南均有TC登陆,其中广东是登陆最多的省份,约占35.2%。然后依次为海南、台湾、福建、浙江和广西,其余各沿海省市TC登陆次数很少。   一般地说,从春到夏,我国TC登陆点的纬度逐渐北移,8月到达最北,登陆点的平均纬度在24°N左右,9月份开始又逐渐南移。台风登陆点平均纬度的季节变化与控制台风路径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从春到夏逐渐北移、从夏到秋逐渐南移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 三、熱帶氣旋形成的條件及其預報 1、TC形成的基本條件 ⑴ 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从表面到60m深的海温在26℃以上;   ⑵ 从海面到对流层中层有深厚的高湿度层,促进深厚积云对流和对流层垂直运动的发展以及云中降水,进而有利于潜热的释放;   ⑶ 对流层上下弱的风速垂直切变,有利于气柱内凝结潜热的集聚和暖心结构的形成,进而导致地面气压的下降,形成低压环流;   ⑷ 高空存在辐散,有利于TC的发展;   ⑸ 有强的和经常出现的对流不稳定(Δθse/ΔP>0);   ⑹ 低层正的绝对涡度。这与低层的相对涡度有关,观测表明,低层的涡度场为正的区域才有可能形成TC,TC总是由热带洋面上的初始扰动(热带低气压或水平尺度为5~6个纬距的云团)发展而成,特别是在热带辐合带(ITCZ)中形成的。另外,在赤道附近没有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 2、TC形成的理論 (1)第二類條件不穩定理論(CISK) 目前,受到比较广泛支持的是用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CISK)作为TC发展的物理解释。CISK强调了积云对流尺度运动和大尺度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既考虑了主要环流和次级环流间的相互促进,也考虑了天气尺度扰动与积云对流之间的正反馈过程。CISK假设可以简单地表达为:热带扰动中积雨云细胞区通过潜热释放略增暖,这种加热又使地面气压略下降,从而增强底层气旋性环流;由于边界层的摩擦作用,就会造成低层的大量热湿空气辐合流入并且抬升,形成更多的积云对流,释放更多的潜热,使地面气压继续下降,如此循环下去,低压扰动就不断发展。要使得进行得更加有效,就要求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要很小,才能使释放出来的潜热集中。从这个理论可知,TC中的对流活动和潜热释放不是随机的,而是受中尺度和天气尺度运动制约的,即天气尺度扰动产生水汽辐合,把积云组织起来,并维持其不断的增长和发展,而扰动中的积云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