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例一史”结题报告.
《“三例一史”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 2013.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第二阶段:聚焦课堂教学开展研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又名“鹦鹉学舌式”教学模式。学生表现为:目光呆滞,机械学习;教师表现为:把讲台看作“舞台”,一味地灌输。然而,当学习效果“事与人违”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只好求助于课外辅导班。学习的烦躁、疲劳的“轰炸......,只会让学生更加抗拒学习,成绩更加不如人意......,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恶性循环系统。(见插图1右边)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背道而驰”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充当“导演”角色。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当学习带来成功喜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质量的提高也理所当然,这样会让学生加倍热爱数学的学习,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系统。
(见插图左边)
“课堂学习环路”图
可见,摒弃传统的被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学习是何其重要。数学科组教师运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开展“三例一史”的教学模式的课堂研究,灵活设计自己的数学课堂,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真切地把“课堂主权”奉还给学生。
“三例一史”数学教学模式“读例”、“做例”、“创例”和“一史”四个主要环节“读例”、“做例”、“创例三角形的内角和新知形成过程的学习材料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两个三角形正展开激烈的争论:
钝角三角形说: 锐角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
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2、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同学们在白纸上分别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别用∠1、∠2、∠3标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数,量完后算一算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填在表格上。
种类 度数 ∠1 ∠2 ∠3 内角和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2)我发现了 3、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验证一:
(1)将上面所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
(2)通过剪拼我发现了
验证二:
(1) 指出常用的一幅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并算出每个三角板的内角和。
∠1=( ) ∠2=( ) ∠3=( ) ∠1=( ) ∠2=( ) ∠3=( )
∠1+∠2+∠3=( ) ∠1+∠2+∠3=( )
(2)经过我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4、再印证
(1)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给课前两个争论的三角形评评理,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为什么?
我来评评:
(2)如图:(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哪一个的内角和大?为什么?
我来说说:
得出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
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考虑到:繁长的文字材料是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相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会“如获珍宝”,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学获取新知,并能针对自己学习的盲点提出问题,对比起老师 长的传授要高效很多;相反,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面对具体细致的文字材料犹如“天书”,心里会感觉烦闷,学生因此对学习新课失去兴趣。针对这一点思考,我们数学科组不断在反思“三例一史”中“读例”成效的得失,最终实验证明:新知识的讲授虽然照顾了中下层的学生,但却抑制了优等生的发展,也制约了全体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读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真正掌舵课堂的主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因材施教、各展所长,这就是“三例一史”教学模式中“读例”的“开门”亮点。
(二)学生“做例”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范例通过自主练习解答一系列练习,从而纠正错误认知、巩固新知 名称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边数 3 4 内角和 1800×1 ( )×2
如何反馈“读例”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落实情况,“做例”这一环节也让我们科组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