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证明责任转换”的重新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证明责任转换”的重新解读.

“证明责任转换”的重新解读 胡学军 (南昌大学 法学院 法律学系,江西 南昌 330047) 内容摘要:证明责任含义的复杂性使得“证明责任转换”问题也变得异常复杂,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无数误解。提供证据责任的转换、表见证明、证明责任的分割、证明责任的分担、证明责任的司法裁量、事实推定、法律推定及证明妨碍等都与“证明责任转换”相关,其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都是在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证明责任转换”的描述。 关键词: 证明责任;证明责任转换;辨析 Analysis on transform of Burden of proof (Department of Law ,School of Law,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 China)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the meaning of burden of proof perplex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ference of the burden of proof, which leads to plenty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ory and practice.All such facets as transferring, cutting, sharing of the burden of producing evidence, judicial discretion , fact presumption, legal presump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ducing evidence as well as the proof foreclose are related to transferring the burden. Though mutually reltated, these facets describe transferring the burden of producing proof from different angles. Key words: Burden of proof; transform of Burden of proof; 引言:证明责任的三重涵义 在证明责任领域存在的一个特有现象,就是广为认可的所谓“证明责任的转换”,在我国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这一概念也几乎被漫无边际地广泛使用。由于证明责任含义的复杂性,使得证明责任转换问题也变得异常复杂。而划清主观与客观证明责任的界限是理清证明责任理论中很多复杂问题的前提。客观证明责任的实质是指,如果诉讼中的一项事实主张最终不能被证明,也即法官对该项事实主张存在与否始终不清楚的条件下,由何方当事人负担不利后果。客观证明责任是现代证明责任的核心,是证据法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课题。不管什么样的诉讼程序,也无论证明法如何构造,甚至也不管适用什么样的诉讼原则,都可能面临客观证明责任问题。但选择“证明责任”一词却是如此的不幸,因为客观证明责任既与证明无关,也与责任无关。正如张卫平教授所说的:“证明责任”不是关于证明的规定,而是关于没有证明的规定。客观证明责任是与真伪不明联系在一起的,引导法官在案件事实不能认定时作出裁判的规范,从当事人角度来说,即案件事实不能认定时的风险负担。而主观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通过自己的证据活动对争议事实进行证明的一种责任,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败诉,因此它才符合通常意义上的责任概念。我国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提出了证明责任的双重涵义说,指出应从行为意义与结果意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证明责任概念,这对纠正当时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单言行为责任的片面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将客观证明责任概念引入我国诉讼法学,并使证明责任的分配研究步入正途。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对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研究长期被轻视甚至被忽略,并由此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典型的现象就是,理论界的证明责任研究者难以与实践界对话。抽象证明责任与具体证明责任这一组概念就长期被我国学界忽视。客观证明责任由于与具体的诉讼活动无关,总是抽象证明责任。但抽象证明责任并不就是客观证明。在主观证明责任概念下,存在着主观抽象证明责任与主观具体证明责任之分。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难加以区分。如果人们抛开具体的诉讼程序,就一个要件事实发问,由谁负担在诉讼中对要件事实举证,那么谈论的就是主观抽象证明责任。主观抽象证明责任的本质就是从当事人角度看待客观证明责任,因此它独立于具体的诉讼活动而存在。主观抽象证明责任的分配,要完全按照客观证明责任来进行。因此,一个证明责任分配规范既分配了主观证明责任又分配了客观证明责任。具体证明责任则是指在具体诉讼中,法官对于案情已经获得一定的事实信息并且形成

文档评论(0)

xzn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