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超导的理论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导的理论发展.

神奇的超导:超导理论的发展 超导理论的发展 超导现象被发现以后,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试图对超导的起源进行理论上的描述。然而,超导微观机理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巨而曲折的漫长过程。20世纪初期,许多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试图从量子力学基础上理解超导电性,但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费曼等。直到超导发现近50年后,超导微观理论才被建立。 图3.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的磁场-温度相图 在最初对超导电性的认识过程中,唯象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二流体模型和伦敦(London)方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前苏联物理学家金茨堡(Ginzburg)和朗道(Landau)于1950年建立的金茨堡-朗道理论(简称G-L理论),他们从热力学统计物理角度描述了超导相变。G-L理论以朗道的二级相变理论为基础,假设了超导态和正常态之间的相变可以用一个所谓相变序参量来描述,从而推导出超导转变附近的临界行为。G-L理论告诉我们,外磁场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进入超导体,实际上它穿透进入了超导体的表面。即使在超导临界温度以下,如果外磁场足够强,那么它也可以完全进入超导体而彻底破坏超导态,即恢复到正常态。能够破坏超导态的磁场称为临界场Hc,一些超导体只存在一个临界场,称为第一类超导体。而实际上大部分超导体存在两个临界场,即下临界场Hc1和上临界场Hc2,这些超导体被称为第二类超导体(图3)。当磁场增加到下临界场时,磁场将进入超导体内部,完全抗磁性被破坏,但是超导电子对仍然以超导环流的形式存在,零电阻态还被保持,这个中间状态被称为混合态;当磁场进一步增强到上临界场时,零电阻态也被彻底破坏,超导体恢复到有电阻的正常态。1957年,阿布里科索夫(Abrikosov)从G-L方程导出,在第二类超导体中,磁场其实是以量子化的量子磁通涡旋进入超导体内部的,一个磁通量子为Φ0 = h/2e(约为2.067×10-15Wb)。在低温和低场下,量子磁通涡旋将有序地排列,如图4所示。量子化的磁通很快就被实验所证实,并开辟了涉及超导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超导体的磁通动力学研究。G-L方程的发展为其他物理学领域注入了活力,如其四维扩展柯尔曼-温伯格(Coleman- Weinberg)理论等在量子场论和宇宙学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图4.量子磁通涡旋阵列示意图(左)和实验观测图(右) 早期的超导微观理论研究都是从单电子模型出发,但都以失败告终。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处于超导态的电子必须存在一个能隙才能保护超导态的稳定。同位素效应实验发现说明超导临界温度Tc和晶体中的原子热振动密切相关。原子热振动的能量准粒子(物质的运动单元,并不是作为物质结构单元的真实粒子)又叫做声子,因此超导很可能起源于电子和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这些研究背景,1957 年美国科学家巴丁(J. Bardeen)、库珀(L. N. Cooper)和施里弗(J. R. Schrieffer)成功建立了常规金属超导体的微观理论,简称BCS 理论。这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合作成功的典范:巴丁早在半导体研究和应用中就卓有建树,对超导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运用他敏锐的洞察力,策划了建立超导微观理论的“路线图”,他负责组建了这个三人团队;库珀则从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模型出发,指出只要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存在净吸引作用,就可以形成配对达到一个具有能隙的稳定态,配对后的电子对又称库珀对;施里弗则借鉴了粒子物理研究成果提出了正确的超导波函数,说明超导态确实是Cooper对的量子凝聚态。在BCS理论框架下,电子-电子配对是通过交换“虚”声子而实现的。当一个电子在晶格中运动时,会由于库仑相互作用而导致局域晶格畸变,这样,当另外一个电子通过时,会感受到第一个电子通过时导致的晶格畸变的影响,从而在两个电子之间产生间接吸引相互作用。当参与配对的两个电子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自旋相反时,对配对最有利。这样形成的电子对总动量为零,总自旋为零。所有的电子对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步调一致”(物理上叫做相位相干,即具有相同相位),即使受到杂质等散射也将保持总动量不变,从而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够不损失能量而运动——这就是零电阻态的起源。要破坏超导态就必须打乱库珀对的整齐步调或者克服能隙将电子们拆对,电子之间配对相互作用强度和空间上的关联尺度是由整体电子能量和动量分布情况所决定的,因此超导态是在低温和低磁场下稳定的电子对宏观量子凝聚态(图5)。 图 5 . 李政道先生提议的有关BCS超导机理漫画:单翅蜜蜂代表单个电子,题曰:“单行苦奔遇阻力,双结生翅成超导”,下面为蜂窝状的C60系列超导体。 BCS理论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它可以解释已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且在于它可以预言许多新的实验现象并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通过BCS理

文档评论(0)

bhz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