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离别诗
读懂诗歌: 认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 借助诗词标题、注释。 运用了解的诗人生平风格。 从熟悉的诗歌题材类型、意象入手,帮助理解 抓住诗歌元素:人(事)、景(物)、情(理) 读诗入境第一问:写什么? 1、这首诗描绘了 的场景 2、有人说,这首诗的动词用得妙。请找出诗中动词,举例说说妙在哪里。 首联“吐”和“对”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 颔联“思”抒发了诗人对昔日友情的难舍之情,“绕”表现了离别后路途遥远,更增离情。 颈联 “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1、首联、颔联表达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的景象,这是虚写。一个“催”字,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御苑砧声”突现了旷阔幽眇的意境。 3、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几个角度写景? 答:首联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青山白水,色彩明丽。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 2、简析“孤蓬”这一意象的内涵 答: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4、评价这首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1、古人送别常有哪些习俗? 答:折柳送别、唱歌送别、饮酒饯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赠友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答: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如“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因为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翔潭底,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这是送别的地点。 3、赠友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答: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直抒胸臆、想象、烘托、比喻、细节描写等。 4、赠友送别诗常常抒发哪些情感? 答: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福。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渺茫”一词的意蕴。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征程的担忧和牵挂。 2、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点明别情,却不伤于尽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1、为什么王昌龄说“送君不觉有离伤”呢? 诗中已作了交代,“流水通波接武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这两首诗都是写送别友人的,但在情感基调上存在着差异,试作简要分析。 王诗显得洒脱、乐观、豪爽;李诗显得惆怅、难舍、牵挂。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