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 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毛玉元,刘援朝,徐亮。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矿物岩石,1998,18(增刊):99-104。 孟元库,潘澄雨。对构造地质学教学的一点建议。中国地质教育,2012,2:92-95。 倪金龙,郭全军,郭颖,唐小玲,李增学。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中国地质教育,2011,4:89-92。 宋鸿林。斜向滑动与走滑转换构造。地质科技情报,1996,15(4):32~38.宋立军, 吴少波。“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的开发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 2008,3:37-40。 武红岭,王薇。几个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27(2):109-114。 谢焱石,涂彩蓉,谭凯旋,冯志刚,黄伟,刘江,王正庆,陈亮。立足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构建“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新体系。中国地质教育,2011,1:30-33。 岳来群,玉恒林。流变学在当今构造地质研究中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2):1-5。 张宏远,刘俊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主线及其把握。中国地质教育,2010,2:53-55。 赵温霞,曾佐勋。岩石流变性质定量研究的构造地质学方法。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8,5(1~2):142。 郑剑东。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某些进展及启示。地质科技情报,1996,15(4):15-19。 周春银。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简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6,96。 朱志澄,马杏垣。用解析构造观研究逆冲推覆构造。见:杨俊杰、赵重远、刘和甫等主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Adamuszek Marta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