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三国魏晋时代近连两百年,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消息”一词。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说明了开元杂报的存在。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唐代非官方的传播活动,主要有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和民间传播活动。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邸报: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宋代“小报” (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邸报: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必威体育精装版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的特点: 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 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马礼逊:1807年9月,马礼逊绕道美国抵达澳门,成为“伦敦布道会”该会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传教士。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米怜是该报创办人,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后米怜支持下受洗入教。1823年,伦敦布道会授予他为传教士,成为第一个中国的基督新教传教士。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杂闻篇》上的大部分内容是宣传基督信仰的。《杂闻篇》第二期上刊登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884年5月8日,

文档评论(0)

yx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