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潘明继着作之《扶正与抗癌(潘明继教授的故事)》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扶正与克癌:潘明继教授的故事》主要内容:癌症是世界上每年夺去人类生命最多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100万人得癌症、800万人死于癌症;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得癌症、170万人死于癌症),它给患者带来巨大病痛的折磨,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长期以来,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有三种:手术、放疗和化疗。1989年一部名为《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著作的出版,宣布了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的诞生,国外学者认为扶正培本治疗癌症是继手术、放射、化疗之后的第四种疗法,是20世纪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我们将其简称为“本疗”。“本疗”发明者,就是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专家潘明继教授。
编辑推荐
《扶正与克癌:潘明继教授的故事》潘明继教授是一位传奇性人物,1989年由他著述的《癌症扶正培本治疗学》的出版,宣布了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的诞生,国内学者认为扶正培本治疗癌症是继手术、反射、化疗之后的第四种疗法,是20世纪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1991年潘明继教授被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然而正是这位已届80高龄的教授,癌症也多次光临他:1995年他得肠癌做过一次手术,2007年得晚期肺癌又做过一次手术,两次手术他都没有进行放疗与化疗,可他至今仍活跃在医疗第一线。靠的是什么?我想当你看完《扶正与克癌——潘明继教授的故事》一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作者简介
康延平,笔名路丁。记者、作家,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83年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逾300万字。主要著述有《告别棚屋》、《冠军之路》、《三都澳风光传奇》、《人种X计划》、《女人这南北》等十余部。
目录
序言壹 与病魔较量的事1 偶然发现中医的神奇2 响应号召“西学中”3 拜青草医为师,遇上克癌之路4 精神武装治病,有时比药还灵5 带癌延寿也是评定癌症疗效的标准6 “扶正培本”,一鸣惊人7 切身体验独创胃出血疗法8 最早研究抗癌新药三尖杉9 三本专著的诞生10 与死神较量,贵在突破11 战胜自身的直肠癌12 冠脉阻塞,没能让他停下脚步13 与肺癌和平共处14 克制前列腺增生贰 感人的病例故事1 东南亚老华侨赠送“螃蟹”的故事2 日本国会女议员情系南安3 志苓胶囊使福州抗菌素厂业务科长起死回生4 志苓胶囊治愈烈属李惠芳的晚期胰腺癌5 中央某办公厅主任的夫人也服用志苓胶囊6 老军人战胜癌症经历的启迪7 激发了年青人战胜癌症的斗志8 用“再生父母”形容潘明继的人叁 名医家庭的故事1 一个名医就是一面旗帜2 发明独特的睡眠法,每天只睡四个小时3 家里有个好“总理”4 带出了一支潘家军5 走上联合国讲坛6 生命不总,工作不止尾声
序言
2008年5月21日,我应朋友之邀,到福州采访78岁的中西医结合治癌专家、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潘明继教授。那天福州下大雨,气温比北京低许多,非常凉爽。从福州长乐机场抵达我下榻的宾馆,已近黄昏。潘教授亲自在那里迎接我,并为我安排了晚饭。我告诉他,福建《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杨健民已经约好要为我接风洗尘,他便请我晚饭后到他家里去坐坐。我想,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老年人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吃完饭再去他家,会影响他的休息,但是他说,他从四十来岁就养成了每天只睡眠四个小时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我从北京来一趟,时间很宝贵,能多谈一点情况更好。他问我旅途是不是很累,要不要早点休息。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再累也不好意思说累了,于是我们商定晚上到他家里采访。吃过晚饭,已经九点多了,我在福州作家康延平的陪同下赶到潘明继教授的住处——福州市第一医院宿舍。走进潘教授住的那个单元,我发现楼很高,却没有电梯,便问康延平:“潘教授住凡楼?”康延平回答:“8楼。”我大吃一惊。潘教授已经78岁高龄,而且做过两次癌症手术,每天徒步登8层高楼,别说是他这样的人,就是我等年纪不算大,身体还算健康的人,也会望而生畏的。来福州之前,我从有关材料上了解到,潘明继教授1995年(65岁)得肠癌做过一次手术,2007年(77岁)得肺癌又做过一次手术,两次手术都没有进行放疗和化疗,而且第一次手术后13天就上班了,第二次手术已是肺癌晚期(四期),术后仅休息了一个月,又开始上班给患者看病了。这样的事情,无疑于天方夜谭,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真是生命的奇迹。我是怀着一种“探奇揭密”的心理来福州采访的。我已经多年没有徒步登8楼的体验了,我不知道会不会腿酸气喘。在潘教授精神的鼓舞下,我一口气登上8楼,没有感到腿酸,也没有气喘。奇怪!难道这就是精神的作用?当天晚上的采访持续到11点多,我已有些困意,潘教授竟依然神清气朗,但我始终认为他还是一个老年病人,不忍心过多打扰他,于是提出告辞,约定第二天再谈。临走时,他执意要送我们下楼,可他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