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及其操作模式.
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及其操作模式
发表日期:2006年2月24日
作者:主讲人:周义萍 【编辑:admin】
当前德育实效的低靡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们在一次次的努力之后却遭到一次次的挫败,于是发出慨叹:“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重也重不得,轻也轻不得,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难道我们的德育真的走进了死胡同吗?在国家强调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德育。那么我们必然要对德育进行追问:德育到底是什么?造成德育效果低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找到一条通往德育圣殿的大路吗?这条大路该怎么走?在本次讲座中,我们试图谈四点内容:
一、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
二、当前德育实效性低靡的归因分析及改革路向;
三、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内涵解析;
四、几种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操作模式。
一、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教育究竟能做什么?这是每个时代对教育进行哲学反思时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在反思德育时,则必须回答:德育是什么?它与知识教学有何不同?有魅力的德育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一)古代哲学大家对德育的重视
在古代,知识与道德、智慧与道德是不分的,它们有机结合而构成人类的生活和教育,并借以提升和丰富人的生命。亚里士多德曾深刻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的事业”。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他当时所讲的知识主要是指“懂道理”的知识,而不是今天所讲的事实性知识。因此,知识和美德常常可以划等号,有知识的人即有美德的人。孔子说:君子“好德”,君子“近仁”。柏拉图强调追求善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集中到一点就是造就美德。
进而言之,古代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认识、情感反应、行为习惯都要有一种定向,导向美德的方向。因此,育德是教育的“灵魂”。(二)近代教育本质的异化
经过中世纪、近代,教育的这种存在状态和本质特性开始向另外的方向演化。到中世纪,这一传统被部分继承,但已把德变成教条、戒律,变成外在、僵化的东西,变成束缚人的东西。到了近代,知识成批量地增加,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导向德的教育的本质。随着科技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改造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本来是生命一体化的东西,一旦变成生命外在的东西,便不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了,进而变成束缚人、压迫人的东西,于是受教育者便普遍产生了一种想远离、逃脱和反叛这种教育的生命冲动。
(三) 对德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对一个社会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意义。重视德育也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就提出了“学会关心”,会议认为:面临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种种全球性问题,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未来一代又一代新人,使他们关心这些全球性问题,具有面对这些问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使他们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从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到强调为公众利益学习”。因此,各国人民都“需要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教育哲学。这包括一个新知识观和学习观,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和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的地位和新的政治和经济道路。”德育的价值在新的形势下只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更需要赋予时代精神。
二、 当前德育实效性低靡的归因分析及改革路向
原因之一:从根本上作哲学分析,是知德分离、智德分离。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德育变成被割裂的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生命、灵魂的统领性的东西了。德育本来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但却把它抽离出来,并使之独立运行。这样一来,整个德育便失去了其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土壤和氛围。
原因之二:从深层作分析,缺乏情感性是现行德育的机能性缺陷。现行德育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因为情感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是一种灌输的模式,灌输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强制性、权威性、约束性、被动性,它把道德等同于知识,把传授知识的方法简单地移植到道德教育中来,它一方面实行单调、空洞、乏味的说教,另一方面采用粗暴的体罚,学校中教师打伤甚至打死学生的事已时有所闻,至于罚款、罚站、罚学生相互打耳光、吐口水也是屡见不鲜。灌输式道德教育造成的危害表现为:一是造成了学生表里不一的分裂人格,一些学生迫于教育者的权威或为了获得“好孩子”的赞颂,在学校里表现得很“优秀”,但在校外简直判若两人。二是造成了学生奴性化,学生在一个灌输的气氛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把教师传授的东西奉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