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即“使死者复生”,“骨肉”相当“使骨肉”,“使白骨生肉”,也就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如上所述)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上所述)
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名词“目”用作动词,表“以目示意”。
2)城朔方城(《汉书·武帝纪》)第一个名词“城”用作动词,表“筑城,修建城”。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四. 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五.指示代词做宾语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例:
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例: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2)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一“谁敢怨”就是“敢怨谁”“谁”是“怨”的宾语,但疑问代词“谁”放在了宾语“敢怨”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的句式。例二中“何谓”是“谓何”的意思。
注:如果动词前面又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之前。
例一中“谁”放在助动词“敢”的前面。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之前。
例: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吾谁以为亲。(《庄子.齐物论》)
例子一中“以”是介词,他的宾语“何”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前面。“何以”就是“以何”的意思。例二中“谁以为亲”应该为“以谁为亲”。
3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例一中宾语“谁”在动词“欺”前面。例二中宾语“何”在动词“求”前面。宾语“何”在动词“求”前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宾语必须是代词;
②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1.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
1)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2)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例一中“不吾叛”就是“不叛吾”,宾语“吾”前置。代词“吾”放在了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例二中正确语序为“邻国未亲吾也”。
2.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
1)未绝鼓音。(《左传.鞌之战》)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例一中“不知子”虽然是否定句,但是“子”并非代词,而是名词,因此在否定句中时不能放在动词之前的。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是”或“之”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十年》)
例一中“四方是维”就是“维四方(保护四方)的意思”。例二“将虢是灭”是“将灭虢”之意。
注: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语音激切。
例:1)舍其旧而新是谋。
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例中,“舍其旧而新是谋。”“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突出宾语。
四.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例:1)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例一中“七遇皆北”因为“遇七皆北”,意思是遇见七次都失败了。例二因为“始反一焉”。意为回去了一次。
注:在强调某一行为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之前用“者”复指,是“者”字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
例:1)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