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可持续发展的入门书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持续发展的入门书籍

可持续发展基础-----资源环境生态巨系统结构控制 前言 可持续发展的入门书籍、杂志与报刊文章很多很多。越看越感到问题尖锐、棘手,终于发现集中的起因问题是“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这四大显性因素。因此奔涌起一种冲动:用宏大的系统论方法来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层链连。尽管有些妄自菲大,但更多的是一种略带“霸气”的使命感:航空宇航博士后“一览众山小”的乌瞰俯视力与地理学博士后“环球同凉热”的人地融合力,激励着我在心中勾勒“天地相合”的大跨度跳跃谱线。由此决定了本书的研究内容:资源、环境、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研究尚属空白,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形成必须通过它的构建才能实现。至今人文学家、社会学家、地学家形成了研究的主体梯队,他们需要工程系统及控制论方面专家加入同一研究行列。因此跃跃一试,想从工程系统控制领域转向该研究。尽管这是自身成长的一种冒险,但经过近一年的窥视,终于使自信感占了上风:本科电气工程、硕士传感器与测量、博士精密仪器与机械的专业背景正好形成了任一工程系统构建的三大技术知识要素。十年(本4+硕3+博3)磨一剑——今日不搏,更待何时?抽象看去,资源环境生态巨系统运作实质是物质、能量、信息流使然,对应一个具体的工程系统,其机械结构对应着物质流,电气工程对应着能量流,传感器测量对应着信息流。如此一一对应,不似偶然,也趋必然!由此决定了本书的研究主线:巨系统结构控制。 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研究包括战略、社会、经济、物质体系四个方面。其中战略实施、社会保障、经济政策都是以物质体系为出发点,从而说明可持续发展以物质体系研究作为基础。因此,酝酿起一股激情:展开可持续发展物质体系基础研究,而物质体系的内涵正为资源、环境、生态所包络。不过,基础理论研究是极其艰辛而前景难卜的。但资源、环境、生态基础书籍的大量学习,积累起一种略带“呆气”的责任感:十余年工科的实证素养,与近一年多理科逻辑推理的周边熏陶,铸成了一种实干中思考升华的特性,而这正是基础研究的执着秉性。由此决定了本书的研究基点:可持续发展基础。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尚还不为多数人所认识,更不要说与研究相结合。问问我的同学、同事及周围的人,多数还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工程技术界,由于繁重的研究任务,很难及时同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挂钩。因此引发一种热望:开拓可持续发展控制论与资源环境生态闭环巨系统的理论与工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民众认同事业的桥梁,但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又具有巨大的困难。不过更多地是略带刺激的事业感:学习——工作——学习的往复交叉经历,使我能够在理论与工程体系的交叉上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职攻读学位的艰辛使我把建立系统发展观念、激发民众认同可持续发展事业作为该项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决定了本书的研究价值取向:理论与工程体系结合,系统的哲学发展观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第一章首先试图回答:人类为何提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意义、基础命题、动态载体都是什么?资源、环境、生态为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们相互关系如何?我以为:冷静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远比罗列众人皆碑的事实、往复“炒作”而爽口的观念要深遂、严肃得多。 第一章还刻意把资源、环境、生态独立列举出来,从不同层面阐述各自特点与相互差异。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因为众多的述说资料中,这三者的描述总是模模糊糊,没有鲜明的个性,尤其是环境与生态。实质上,这正是由于这三者的交互关联性迷糊了人们的各味感知。科学地看,这种混淆无法对它们展开可操作性的定量研究,更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提炼。因此,去伪存真,去彼及里,将它们一个个置于合适的位置上,突出个性,才能认识共性与升华理性。全书就是严格按这样的基调展开讨论研究的。 第二章是对资源全面展开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意义是资源物质变换,因此首先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对资源进行分类。以50年为量化评价基准,划分出“绝对”、“相对”不可再生资源及“相对”、“绝对”可再生资源;同时确定了它们与常规分类、圈层分类、区域分类、能量属性分类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与地理学、地质学、区域学、能源等研究成果相互渗透、包容。文中推导了资源开导代价评价机制、2/3最佳开采率等理论公式;将各类资源与圈层、能量、生态的关联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章是对环境全面展开的研究。首次将环境的圈层属性,物理固、液、汽三态属性,社会属性的原生(自然)性状、次生(人为)性状,科学属性的物理、化学、生态特点进行了严格分类并一一描述,研究了环境生产稳定三角关系,它是环境问题“治本”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建设目标、指标体系,降解与不可降解废弃物划分与处理方法,人力在环境生产中的作用等。 第四章是对生态全面展开的研究。讨论了生态系统控制论框图,表明植物、微生物为基本反馈环,动物(包

文档评论(0)

wend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