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现状与进展..doc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现状与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西医将其分为两型即A型及B型,国人大多为B型萎缩性胃炎。本病十分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新近的研究已证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是其主要病因之一。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上把CAG的中医病名拟为”胃痞”,多采用对症治疗。多数学者认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根据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积极治疗CAG,是阻断其向癌发展以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 辨证论治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及病因病机 早在1993年就有人对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虚实证进行了多方面临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虚证表现为:胃酸分泌功能、造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合成代谢功能减弱。实证表现为: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血液呈高粘、浓、凝、聚状态,分解代谢增强,其中气滞血瘀型较气滞型胃粘膜的萎缩程度重,血沉快;胃酸分泌功能表现热郁湿热湿阻。虚实证之间关系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本虚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虚愈甚,实愈重。 据报道1999年于氏用胃炎合剂(由黄芪、党参、白术、砂仁、广木香、沙参、麦冬、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红藤、丹参、丹皮)对实验性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保护进行研究,模型组:每日给于生理盐水20/kg,灌胃;胃炎合剂大、小剂量组分别给于胃炎合剂20/kg 、20/kg 灌胃;对照组:给于三九胃泰冲剂20/kg 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喂食。均连续给药60天,结果正常组除偶见炎性细胞侵热润外,无其他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和各药物治疗组均有腺体减少、粘膜变薄和间质增生现象,各药物治疗组其病理改变程度和发生率低于模型组,对其有改善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因(饮食、情志、素体)、外因(感受邪毒),通常二者兼具。病机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最终虚实夹杂,其虚主要为胃阴不足,脾气(阳)虚弱;其实主要为湿浊、郁热、血瘀阻络、肝郁气滞等。初期以实为主,后期以虚为主。以胃为病变中心,共同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除胃之外,与脾、肝、胆、肾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以正虚为本,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三种基本病变。三种基本病变往往互相交错,表现为气阳虚、气阴虚、阴阳两虚等正虚类型。另一方面,本病还可能存在湿浊、宿食、瘀血、火热、水饮、气滞等邪气因素,使其病变呈现较为复杂的状况。刘启泉[1]等认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润是CAG最基本的病机,导致胃失润降的因素不外气(气机郁滞)、血(瘀血停滞)、湿(湿浊中阻)、热(热毒蕴结)、虚(阴液亏虚)五种。蔡春江等[2]认为CAG病因不外有三: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受外邪。三者皆可使胃腑损伤,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亦不运,脾胃气机壅滞,日久则见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症,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浊、毒之邪。毒和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CAG形成和发展中的致病因素。CAG以津液阴血耗伤为本,浊毒内壅,气滞络阻,胃失和降为标,而浊毒为害乃病机关键。洪文旭[3]总结董老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一虚二实,虚指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指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阻,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李映淮[4]认为CAG本为脾胃虚弱,标系瘀燥湿毒。李胜[5]认为本病病变在脾胃,但与肾关系极为密切,“脾阳根于肾阳”,“肾为胃关,其脉系于舌,气不交于阳明则脉缓”;“哕之标在胃,哕之本在肾”,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其病在胃而根在肾。邱余新[6]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瘀血阻络,虚实并存,寒热交错。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致脾胃损伤,气机阻滞。邱志楠等人对172例本病患者分析,属脾胃湿热者就有136例,占总例数的79%[7]。项翠华则将本病的病机归纳为3个字:滞、虚、瘀。滞即气滞,由肝郁、湿热或虚证引起;虚即脾胃虚弱,包括阴虚,阳虚;瘀即血瘀,在临床上非三者单独存在,而常相互参杂出现[8]。 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的基本病变是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在治疗上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关键:一方面幽门螺杆菌(HP)阳性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HP),国际上已有非常成熟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同时促进胃粘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这三种方法都是根本性的治疗。胃粘膜腺体萎缩的主

文档评论(0)

db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