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性人才,而我国研究型大学是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传播文明的学术重镇。本文对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综合素质提高环节,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等环节中的症结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创新性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归根到底只有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类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没有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此,通过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分析,抓住关节症结进行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创新性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要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包含三层意思: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而对创新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探索的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即创新是一种对旧事物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变革。本文认为,创新包含革新和创造两层意思,即对旧事物的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革新和新事物的创造过程。 创新性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学者程春生(2009)认为,创新性人才是指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而胡锦涛主席在中科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型人才在能力和品德方面都得突出,还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本文认为创新性人才,不仅要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层面有所突破,具有很强的再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要有坚韧的毅力,高尚的情操与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1998 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认为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本文认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大学根据其所属的类型和层次而有所区别的人才培养体系或机制。由于资源等方面的缘故,理工科院校与文科类院校,清华北大和一般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模式上既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所区别。 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进展 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聂建峰,杨金观,林光彬(2010)认为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而程春生(2009)认为,要通过实践层面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如完善创新激励体制与环境,提供创业平台等创新环境。刘伟伟(2010)通过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中国知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后,指出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和学校的定位不清是三所大学的培养模式的共同问题。游唯(2010)认为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是关键因素。展涛(2012)通过研究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高校要更多地通过制度设计来完善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高投入,人才能力低产出的弊端,才能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有研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思路,但是对具体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足,因此本文将进一步进行分析,并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知识积累层面,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开阔视野,同时注重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打造综合素质人才。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的课程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各研究型大学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必修课上对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加上选修课灵活的内容扩充,为成为创新性人才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其次,放宽了跨专业和“二学位”和辅修制度的门槛,使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在云南大学,学生可以在大一下学期提出申请,通过对应学院组织的笔试与面试后,方可直接转入新专业的课程学习。“二学位”和辅修制度的实行,使学生在两个专业领域内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具有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质。第三,跨学科课程的相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创新所需的多样化思维模式及经验。比如在文科专业中设置高等数学、基础科学实验等公共必修课程,增强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理工科专业中设置历史、艺术等课程,拓宽理科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文化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b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