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成果综述.
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成果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桩基变刚度调平的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关键词:基坑桩基础变刚度调平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上部结构为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的框剪、框筒结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基础,且采用均匀布桩或厚筏(或箱型承台)。由于地基是一个完整地三位体,作用在某点处的荷载在其余各点处也会产生位移,各点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基础中间部分的沉降最大,而角点沉降相对较小,即碟形分布。同时桩顶的反力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呈现出内部桩的反力小于边桩反力,边桩反力小于角桩反力的特点,即桩顶反力呈马鞍形分布(图1)。图1 框筒、框剪结构均匀布桩反力及沉降图而由于碟形沉降而差生的沉降差,会导致基础自身以及上部结构出现附加弯矩、附加剪力乃至开裂;桩顶反力的马鞍形分布会导致基础整体弯矩增加。这些负面效应都对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增加了施工中的钢筋用量。二.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常规的桩基计算方法中,通常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没有考虑接触面的变形协调,也没有考虑上部结构、基础、桩土的共同作用及群桩效应,是造成碟形沉降的主要因素。而沉降差是导致基础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板厚增加、配筋增多的根源。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设计理念存在认识误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设计中过分追求高层建筑基础利用天然地基;(2)桩筏设计中,忽视桩的选型和结构形式,荷载大小与分布相匹配;(3)桩筏设计中,忽视合理利用复合桩基调整刚度分布减小差异沉降的作用;(4)桩筏设计中对利用筏板刚度调整荷载.桩反力分布及减小差异沉降的期望值过高。如何避免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如何有效地控制沉降差的产生成为工程师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对桩筏基础沉降,尤其是沉降差计算结果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面的运算困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大多是被动地增加筏板厚度,这对相对较小的筏板有效;或增加筏底布桩的数量、几何尺度(桩长与桩径)、增大桩筏基础的整体刚度,通过降低沉降的绝对值而满足对沉降差的设计标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桩筏基础工程量庞大,刚度过剩,存在相当大的浪费。Burland(1977年)等提出采用所谓的“减小沉降的桩”,并建议这样的桩的韧性特征应予以保证。PadfieldSharrock(1983年)讨论丁旨在减小差异沉降的中部桩群的应用。Flering(1992年)等人提出仅在柔性筏板中部设置桩群的方法。Randolph(1994年)指出,假如在设计上已达到优化,甚至一个较为柔性的筏板也可产生最小限度的差异沉降。这一设计概念在国内称之为变刚度调平设计。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正式将变刚度调平法作为桩基设计新理念予以推广。三.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与原则对于高层建筑地基计算,08规范要求要求将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的变形作为一个体系进行整体计算,其沉降受到三者的共同制约,总体平衡方程是:式中:——上部结构刚度矩阵;——基础结构刚度矩阵;——地基土(桩土)支承刚度矩阵;{U}——基础节点位移向量:——上部结构、基础的荷载向量。显然,对于某一特定的结构,其是确定的,相对应的荷载,位移向量也随之确定。要使沉降趋于均匀,必须对其刚度进行调整。其中上部结构的刚度不容易调整,花费代价巨大;而工程实践表明对于非坚硬地基,荷载大且不均匀的情况,调整基础刚度对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很小。因而唯有调整地基土(桩土)支承刚度使之与荷载分布和相互作用效应匹配,才能有效减少沉降差。基于以上分析,08规范中给出的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对影响沉降变形场的主导因素——地基土(桩土)支承刚度分布实施调整,“抑强补弱”,促使沉降趋向均匀。08规范中对桩基变刚度调平提出了以下设计原则: (1)对于主裙楼连体建筑,当高层主体采用桩基时,裙房(含纯地下室)的地基或桩基刚度宜相对弱化,可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疏桩或短桩基础。 (2)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层建筑桩基,应强化核心筒区域桩基刚度(如适当增加桩长、桩径、桩数、采用后注浆等措施),相对弱化核心筒外围桩基刚度(采用复合桩基,视地层条件减小桩长)。 (3)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层建筑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宜于核心筒区域局部设置增强刚度、减小沉降的摩擦型桩。 (4)对于大体量筒仓、储罐的摩擦型桩基,宜按内强外弱原则布桩。 (5)对上述按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桩基,宜进行上部结构—承台—桩—土共同工作分析。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步骤一般为:1)按建筑物性质、荷载、地质条件等进行初始布桩并确定板厚。2)进行上部结构、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绘制沉降等值线。3)对沉降等值线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