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硬膜下与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CT鉴别??
2010-05-23
?
??? 1、硬膜和颅板结合及其紧密,分离及其困难,在颅缝结合处尤其密切,不能分开,所以硬膜外的血肿必定是动脉出血,多是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因为只有动脉破裂才能有足够的压力分离硬膜和颅板。那么也只有颅板骨折才能造成动脉管壁的撕裂,所以A、硬膜外血肿几乎都伴有骨折。B、如果骨折不跨越颅缝,那么血肿肯定不跨越颅缝。C、梭型。D、急性时都是高密度。2、硬膜下的血肿,多来源于桥静脉的出血。静脉的压力低,出血量可以多,可以少,可以慢性,由于位于硬膜下,所以跨越颅缝很常见,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出血。密度可以高,可以低,可以由于反复发作,高低不均,可以有液-液平。新月形多见,尤其慢性出血,多数没有外伤史,即使外伤,也多是先出血压迫造成自己摔倒;急性的外伤少量出血时,可以局部呈梭型,但是吸收很快,而硬膜外很难自行吸收。3、如果骨折同时撕裂了硬膜,当然可以出现硬膜外、硬膜下同时出现血肿的,但此时必定有骨折。?? ?
?????????????? ?慢性硬膜下血肿CT图片??????????????????????????? 硬膜外出血CT图片
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硬膜外血肿CT:呈梭形.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硬膜外血肿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多因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血肿一般发生在受力点及其附近,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发展急速的硬脑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多属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病人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可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
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的病人,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
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这类病人的意识变化,有三种不同情况:
⑴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这类病人容易漏诊。
⑵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昏迷,随后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具有“中间清醒期”的典型病例,容易诊断,但这类病人在临床中不足1/3。
⑶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CT表现: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的CT特点: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 硬膜外血肿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缝隙渗到颅外软组织下;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少数病人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这时作增强后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MRI表现:血肿发生的部位多位于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多有局部骨折,头皮血肿,一般血肿较局限,不超越颅缝的界限。硬膜外血肿的形态改变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急性期,在T1加权像,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在T2加权像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在亚急性和慢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此外,由于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脑回移位征。与颅骨内极距离增大,脑表面(皮质)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象,得出较明确诊断。
1.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