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碰撞测试与事故..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碰撞测试与事故.

在事故面前,碰撞测试到底有没有意义? 发布:liuxianglong 作者: 闲来说车来源: 说客 PostTime:12-7-2016 20:19主页 作者:闲来说车最近碰撞测试又因为某系的测试垫底问题而火了,但是碰撞测试的结果真的很有借鉴意义么?看看事故现场是怎么说的吧~~~ 上周,前往锦州进行事故车检测研习,虽然只有短短4天,但是受益良多。这四天的时间里,跑遍了大半个锦州,基本是各大品牌的4S店维修车间算是逛了个遍。 说实话,这一趟下来,感觉真的是非常的震撼,不是在于那些恐怖的事故场面,而是源于对汽车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认识。 提起交通事故,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然而在我们驾驶的途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是发生事故的那一个,而往往越是忽视安全的人,出事故的风险越大。 我看到了太多的事故车现场,车毁人亡的不在少数,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是一声叹息。我看了这些之后,不禁在想—— 所谓的汽车安全保护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在汽车圈里,除了汽车试驾的视频之外,估计要数汽车碰撞试验一类视频最吸引人关注了。看着这些模拟测试,看着汽车一点点被挤压,看着挤压过程中假人所遭遇的种种情况,再看一系列保护机制的反应反馈,似乎各品牌的碰撞试验排名真的挺有说服力的。 关于这方面的分析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在这么多天和事故车相处的同时,听着维修师傅们还原每一辆事故车的案发现场时,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汽车碰撞测试到底靠谱么? 保护车内乘客的到底是什么? 在研究碰撞测试的结果如何之前,我们还是先了解了解基本常识。 一般来说,人们常将汽车的碰撞称为“一次碰撞”,而将人体与车内部件地碰撞称为“二次碰撞”。而对于人体来说,一次碰撞带来的风险是“惯性的冲击”和“车震”(这个是严肃的问题,某些同学不要想歪啊),而一次碰撞的冲击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二次碰撞对人体的伤害情况。 因此,在考虑汽车安全保障的设计上,汽车可分为两类区域,即乘员安全区和缓冲吸能区。 乘客安全区和缓冲吸能区 从乘员不被汽车碰撞变形后产生挤压受伤的角度看,乘员安全区在碰撞中的变形越小越好。 要使乘员安全区变形小,就要求缓冲吸能区有较大的总体刚度,说白了就是要坚硬抗撞击,但缓冲吸能区太过坚硬,那么缓冲吸能的作用就小了,吸能差就会导致人体会接受撞击时没有被稀释的能量,也就是车震损伤。 然而,从缓冲吸能角度看。 缓冲吸能区的刚性应足够小,变形应足够大,这样虽然可以达到很强的吸能力度,所以这就要求汽车设计的刚体要韧不要硬。 为此,缓冲吸能区被汽车设计师设计成了“外柔内刚”式的结构,即缓冲吸能区与乘员安全区交界处设计成具有较大刚性的结构,而在缓冲吸能区外围设计成具有较小刚性和较好缓冲吸能的结构。由于汽车的结构特点所限,缓冲吸能区抗侧向和上方的碰撞能力较差,而抗前撞和尾撞的能力相对较好。 而这所谓外柔内刚,实际上就是汽车结构件和汽车加强件的组合。这也是汽车保护我们主要装置。(不了解结构件和加强件的部分,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article/523175.html) 碰撞测试NCAP和IIHS的区别 所谓碰撞测试,其实就是在假设事故环境,对车体框架遭遇碰撞时所展现的结果进行评估。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机构:一种是NCAP,一种是IIHS。 NCAP碰撞测试具体内容大约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碰撞。 主要包括:正面碰撞有50公里/时正面100%刚性壁碰撞,正面64公里/时40%ODB(重叠可变性壁障),侧面碰撞速度通常是50公里/时,另外还有中柱碰撞测试后碰测试等。碰撞测试成绩则由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好。 IIHS碰撞测试也包括两方面:常规碰撞和非常规碰撞。 主要包括:前端侧角碰撞,侧面撞击、车顶强度测试和追尾对颈椎的影响。除了基本的测试之外,IIHS还时常会进行一些特殊的碰撞,比如会进行车辆的对撞来评测安全性能,以及128Km/h的时速撞向不可移动固体墙,这都让我们看起来非常过瘾,但这也遭到了部分厂商的不满。 IIHS着重强调前端侧角碰撞并用“最小接受指数”来表示车辆安全信息。分别以优秀(Good),良好(Acceptable),及格(Marginal)差(Poor)四个级别分级评定,为消费者提供权威的汽车安全信息。 说白了,这两种机构的标准其实就是测试汽车的受力吸能的能力。 但是,就个人而言,这种模板式的撞击测试根本不足以评价环境更为复杂的真实路况。 毕竟,能有多少撞击是正面对撞的呢?又有多少撞击会是正好撞在侧面受力加强面上了呢?既然是影响生命安全级别的测试,至少应该给出一些诚意,应该针对从汽车薄弱点进行测试,这才能知道车辆的短板损伤到底是什么程度。 这几天看到的事故车,大部分都不单单只是简单的撞击,多为连撞,前后夹击,翻车事故,事故环境不可能是试验场那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