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篇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第3篇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抗原物质的反应过程,包括机体先天具有的固有免疫应答和因抗原刺激而诱生的抗原特异性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本章所介绍的免疫应答特指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效应生物学活性的全过程。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是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的质和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反应性,均可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生理性免疫应答(免疫保护)表现为:1)对“非己”抗原产生正应答,以抵御外源性抗原的侵害;2)对自身抗原原则产生负应答(即免疫耐受),以保护自身组织不受免疫攻击而被损伤。
异常情况下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免疫损伤)表现为:1)对“非己”抗原应答过强,导致超敏反应;2)对“非己”抗原应答过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引发严重感染或肿瘤;3)对自身抗原产生正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根据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种类和介导免疫效应的组分不同,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通常发生于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识别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第11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胸腺内发育成熟的初始T细胞进入血循环,穿越淋巴结的高内皮小静脉到达外周淋巴器官,若遭遇并识别APC所提呈的特异性抗原、即产生免疫应答;若未遭遇由APC所提呈的特异性抗原,则离开淋巴组织而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地在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间再循环。本章主要以病原体抗原为例,介绍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1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
未成熟的DC在感染灶局部摄取抗原(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并进行加工处理(见第10章)已摄取抗原的DC向外周淋巴组织(主要是局部淋巴结)迁移,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发育、成熟,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进入淋巴组织的DC主要分布于淋巴结T细胞区,其具有强大的提呈抗原和激活初始T细胞的能力。另外,血循环中某些可溶性抗原被脾脏的APC捕获,并在脾脏中诱导应答。
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通过溶酶体系统将可以降解成肽段,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给特异性CD+Th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如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表达的抗原)则被宿主细胞胞质内的蛋白酶体系统降解为肽段,继而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给特异性CD8+T细胞识别。
(二)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肽=MHC分子复合物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涉及T细胞和APC表面多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 进入淋巴结皮质区深部的初始T细胞(主要是DC)随即接触,通过二者表面某些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使T细胞与APC发生短暂、可逆性结合。此过程有利于TCR从APC表面大量肽-MHC复合物(P-MHC)中筛选特异性抗原肽。
2、T细胞与APC特异性稳定结合 若T细胞遭遇并识别由APC提呈的特异性P-MHC,经CD3分子向胞内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导致LFA-1变构并增强与其ICAM亲和力,从而稳定并延长T细胞与APC间的特异性结合,直至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3、T细胞共受体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 T细胞表面CD4或CD8分子是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二者分别与APC表面MHC Ⅱ类或Ⅰ类分子结合,可提高TCR与特异性P-MHC的亲和力,从而明显增强T细胞对可以刺激的敏感性。
第2节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通常情况下,体内表达某一特异性TCR的T细胞克隆数仅占总细胞库的1/10万~1/百万。特异性T细胞只有被抗原激活后,通过克隆扩增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T细胞活化
接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第一信号: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P-MHC,由此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
一信号;共受体(CD4或CD8分子)与MHCⅡ或Ⅰ分子结合,使共受体尾部相连的酪氨酸激酶与CD3胞质段的ITAM靠近,并使之发生酪氨酸磷酸化,启动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一系列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基因转录和产物合成。
第二信号:单独第一信号尚不足以活化T细胞,APC表面共刺激分子(如B7)与
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如CD28)结合,可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即共刺激信号。在双信号的作用下,通过PLC-PKC、IP、及P1-3k-Ras-MAPK信号传导途径,导致多种转录因子活化,诱导某些可促进T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及受体表达。
T细胞应答过程中,若仅有第一信号而缺失第二信号,可导致失能。正常组织表达自身抗原而不表达共刺激分子,故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识别自身抗原,但由于缺乏第二信号而“失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