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事故预防与分析》4章2节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事故预防与分析》4章2节报告

* 第四章 事故预防与控制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一、建筑卫生学简介 二、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四、作业场所环境保护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一、建筑卫生学简介 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将有关医学、卫生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而使最终完成的建筑环境能达到符合相应的医学、卫生学要求,以保障人们有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避免造成“病态建筑”(Sick Building)或引起人们患“建筑病”。 建筑卫生学从基本建筑程序来看,覆盖了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施工图设计、竣工使用的全过程。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二、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物理性因素。目前生产中经常接触的物理因素有: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等。这些可能引起中暑、手臂振动病、电光性皮炎和电光性眼炎等职业病及职业有关疾病。物理因素的特点为:来源明确,自然存在,参数特定,强度均匀,作用不匀称。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1生产性毒物 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与生产性粉尘。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式也不同。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1生产性毒物 (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染料使用的苯等。 (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 (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 (5)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砷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1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气、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环境。如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气污染空气的,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醋酸乙酯等。在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的形态污染空气的。冶炼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焊接时的铅烟是以烟的形态污染空气的。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呼吸道是最常见和主要的途径。呈气体、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危害的主要部位是支气管和肺泡。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吸入肺泡后,很快能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中,毒物随肺循环血液而流回心脏,然后不经过肝脏解毒,即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一般来讲,空气中毒物浓度越高,粉尘状毒物粒子越小,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经呼吸道吸收的速度就越快。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皮肤 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体内。皮肤吸收的毒物一般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循环的。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苯及同系物等。个别金属也可经皮肤吸收。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浓度较高时也可经皮肤进入体内。皮肤有病损时,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除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外,毒物的浓度和黏稠度,皮肤接触的面积、部位,外界的气温、湿度等也会影响皮肤的吸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3)消化道 在生产环境中,单纯从消化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的机会比较少见。往往是由于手被毒物污染后直接用污染的手拿食物吃,而造成毒物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消化道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尤其脂溶性毒物在肠内吸收较快。绝大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6631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