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山居民族的儺祭文化分析
云南山居民族的傩祭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以乐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傩祭是云南各山居民族重要的民俗文化,体现了民间宗教的社会特征。
关键词:傩祭;乐舞;功能。
傩祭是一种包含多元的宗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相结合并依附于艺术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带有浓厚的巫术感应积淀和显著的原始宗教痕迹,广泛流传于云南各山居民族的传统节日、丧葬礼仪与生产生活中。特别是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彝族、哈尼族和傣族更为突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虽然傩祭并没有改变山民们恶劣的生存环境,但灾祸越多、越大,他们的祭祀活动就越频繁、越隆重,这是因为“巫术表现给人的更大价值,是自信力胜过犹豫的价值,有恒胜过动摇的价值,乐观胜过悲观的价值”①。而作为傩祭重要组成部分的祭祀乐舞,其特殊的功能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各民族的傩祭活动终年不断,种类繁多,名目各异,特色浓厚。就规模与场合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集体合办的村祭和村户自办的家祭两种。村祭一般在空场和神树前举行,由巫师和长者主持,合寨参与,共同献牲,酒宴欢聚,规模较大。家祭由村户自己操办,多延请巫师主持,常在自家堂屋或村边路旁进行。此外,节日或平时的私家祭祖、敬神随处可见。村祭与家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村祭的前前后后,都有不同形式的家祭穿插其间;而较大的家祭如家族村的祭祖或丧葬等,又往往扩大到全体村民和村外亲属的共同参与。
彝族的村祭有祭龙、祭田、祭罗、祭谱、祭青等,都由毕摩主持,其中聂苏、纳苏等支系还有成套的彝文祭祀书。一般的家祭多请资摩(女巫)主持,并设席祭献。在人们看来资摩既可占卜吉凶,还能召魂驱鬼。居家凡有病痛祸灾,都要请资摩“诊治”。有的资摩还熟练汉语念唱,为附近的汉族人家主祭。
哈尼族村祭有四月黄饭节祭山神和水神、六月节祭田地神、七月新米节祭谷神、十月年祭祖先、冬末祭寨神等,由贝玛(男巫)或尼玛(女巫)主持。元江县因远镇浦贵村梭比人的九祭献,以原始的模拟表演,“将民族历史、生产劳动、婚姻家庭、生存繁衍寓于傩祭、傩仪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原始古朴的风格。”③ 傣族的自然崇拜比较普遍,各村都盖有山神庙,祭龙、祭山(土地)等村祭由“波勐”主持,要组织浩大的吹打乐舞队伍,倾其所能备办丰厚的祭献食品,聚宴多日方散。鬼神崇拜也相当突出,凡有病灾都认为是魔鬼作崇,要杀牲备酒,请“咪勐”(女巫)占卜驱鬼。新平县漠沙一带的傣雅支系则统称巫师为“雅摩”,专事叫魂撵鬼等家祭活动。
各民族的丧葬祭祀都很隆重,在酒宴待客、祭祀超度中,都有乐舞伴随始终,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集中反映。彝族丧葬以毕摩主持的祭典为核心,所有的仪程都是由毕摩按祭祀典籍诵唱相应的祭词来完成。哈尼族的丧葬要跳“莫蹉蹉”,停丧期间,每天都要合寨相聚,乐舞祭祀,仍保留着“忽歌忽舞,忽饮忽泣,谓之洗鬼”④的遗俗。傣族仍沿袭“初丧,鞞鼓以为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和“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死”⑤的传统。停丧期间,白天由妇女轮番哭丧,夜间则由乐舞班带领围棺而跳。出殡仪仗以乐舞开路,妇女盛妆艳饰,随棺哭送。
山居民族的傩祭都以乐舞为主并贯穿始终,一些主要的仪程可以说是饱含着浓烈感情色彩的发泄,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巫术行为的核心乃是情绪的表演”⑥。傩祭乐舞不仅艺术性强,特色浓郁,而且多半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程式和系列,具有规范化与系统化特点并确立了权威地位,既丰富了民族艺术,又利于世代传承。
祭祀礼仪中的乐舞活动,虽然没有直接的祭祀内容和对象,但却被赋予了敬神娱神、驱邪除疫的广义功能。彝族花鼓舞、哈尼族棕扇舞、傣族狮子舞、大鼓舞等舞蹈,都是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祭的所有仪式及其意愿,都是通过祭(巫)师的诵唱来完成,仪式的场景、氛围及其意愿还是由贯穿始终的祭祀乐舞来营造、表现,可谓祭祀的乐舞化。而各种乐舞活动形式的相互配合,主次交替,各显其能,本来就是祭祀仪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惯例,这又是祭祀乐舞的民俗化。
傩祭乐舞与整个傩祭活动同样具备的民俗性、群体性、社会性和实用性特征,决定了它在煊染与沟通、娱悦与审美、教化与传承、感召与凝聚、调适与整合、繁衍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又是相互包容,时隐时现,主次难分,逐步综合产生的。
“巫术是实用的技术,所有的动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⑦巫术的实用性特征在傩祭中得到最明显的体现,即通过献食物、献乐舞等敬神、酬神、媚神、祭祖、安魂并与之沟通,获得祖先和神灵的佑护,达到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的目的。
音乐舞蹈的作用,自古就被推崇并赋予了特殊的功能。早期的乐舞无不具有巫术的力量,《吕氏春秋、古乐》说:“昔古朱襄氏(炎帝别号)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蓄积,万物散改,果实不成,故士达(大臣)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山。”还说“昔陶唐氏之怡,阴多滞伏而淇积,……故作为舞以宣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