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企業年金市场进入规制的质量效应和数量效应.docVIP

企業年金市场进入规制的质量效应和数量效应.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業年金市场进入规制的质量效应和数量效应

企业年金市场进入规制的质量效应和数量效应 摘 要:本文考察企业年金市场进入规制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进入数量、服务质量和福利的影响。在最低质量标准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建立一个包含进入决策和质量决策的两阶段博弈,引入集体声誉刻画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和市场对良好声誉的溢价,比较自由进入和进入规制条件下的机构进入数量和服务质量,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由于搭便车行为,机构自由进入,数量增加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达不到社会最优;适度的进入规制将提高平均质量和行业声誉,增加机构数量,提升社会福利。 关键词:集体声誉;最低质量标准;进入规制;企业年金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effect of entry regulation for enterprise annuity market guo lei, su tao-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entry regulation on entry, service quality and welfare of funds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n enterprise annuity market. a two-stage game with entry decision and quality decision was set up under the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theory. the paper introduced collective reputation which incurred free ride and price premium. then the paper compared free entry with entry under regulation and gave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shows that free entry is not social optimal because free ride leads to quality decrease with entry increase and the proper entry regulation will improve social welfare when it increases quality and reputation to induce more entry. key words:collective reputation;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entry regulation; enterprise annuity 1 引言 发展企业年金是我国应对老龄化危机,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战略选择。自1991年国务院提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概念至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企业年金市场初步建立,但距离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的战略地位相去甚远。截至2009年底,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533亿元,3.35万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占全国各类企业总数的1%,企业年金的人数是1179万人,仅占2.35亿参加基本养老人数的5%,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5%,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则不足1%[1],企业年金计划参与率不仅与oecd国家差距很大,与中东欧转型国家相比差距也不小[2]。 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很多,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企业年金受益人即雇员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企业年金从发起到领取持续几十年,一直都要脱离雇员的控制,委托给机构来管理,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雇员对未来养老储备资金安全性的担心,会抑制企业年金发展。而且,即便事后投资绩效差,也无法确定是机构管理不得力还是系统性风险所致,雇员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超出了可以事后了解质量信息的经验品范畴。而且,企业年金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市场早期的表现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则整个行业和相关机构将享有较好的市场声誉,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雇员也会对企业年金制度更有信心,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如果开局不利,某家机构基金管理业绩不佳,给雇员的退休后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雇员会对企业年金失去信心,则整个行业都将受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雇员无法单独判断单个机构的管理水平,只能依靠对整体行业的判断。 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推动企业年金发展,政府通过进入规制予以纠正[4,5],包括机构的最低资质标准和专家评审制度[6]

文档评论(0)

sd47f8c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