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制作工艺.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笔制作工艺

湖笔制作工艺   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历来就有“湖颖之技甲天下”之称。地处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及主要产地,因善琏隶属湖州,善琏所产毛笔通称湖笔。善琏镇的居民及周边的一些村民,祖祖辈辈都从事湖笔制作,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有许多“湖笔世家”,制笔工艺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善琏沿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善琏制笔历代文献均有记载: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就载有“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明《永乐大典?湖州府》记述:“归安县善琏村居民大半能制笔,其笔视他处为特胜……”、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述:“善琏人都以湖笔为业,春前选毫俱妇女为之……”等。因此,善琏素来享有“笔都”之美称。   笔古有之,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战国楚墓出土文物证实,战国时期就有毛笔制作,只是在秦之前对毛笔的称谓不一,楚称“聿”,吴称“不聿”,燕称“弗”,至秦才被称作“笔”。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战国时用兔毛,笔头扎在笔杆外面。自秦始,笔毛开始纳入竹管内,在制笔的材料上亦作了改进,在用兔毛的同时,大量地采用了鹿毛和羊毛两种硬度不同的毛制作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据传这种改进是秦国大将蒙恬南下吴中时(即吴兴,今湖州),“以竹为拓,以鹿为披”首创的,?并把这一制笔技艺传给了善琏百姓,善琏人从此世代习笔业。物以人传,很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蒙恬造笔”的记载,在后唐马绞著的《中华古今注》中,就有“蒙恬始作秦笔”的说法,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中,有“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湖州府志》中,也有“博物志云舜造笔,小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古非无笔,也但用兔毫,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的记载,从史料的记载可见,是蒙恬改良了毛笔,而蒙恬改良毛笔的最大特点是“加竹,纳毫于管……”,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时,根据蒙恬的创造,统称为“笔”(在“聿”字上加竹字头),“笔”的名称遂传于后世,并一直沿用至今。善琏制笔者一直尊奉蒙恬为笔祖,湖笔的制作工艺,也一直禀承恬之制法,且延续至今。为了纪念笔祖蒙恬,善琏笔工在镇上建造了“蒙公祠”,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六,都要举行盛大的笔祖庙会,以祭拜恩祖,企盼笔业兴旺。 ????善琏湖笔精湛的工艺,是千百年来广大制笔艺人,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它的发展与传承也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的有力推动。湖州素有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雅称。历代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为湖笔的发展作出了有力的推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在吴兴(即湖州)任过太守。任职期间十分器重湖笔,他们能书善画,对湖笔的选择非常严格,经常和笔工一起研究磋商,动手改制,不断提高制笔工艺水平。那时不仅开始注重笔杆的造型和质料,由单一的竹杆逐渐出现了琉璃象牙笔杆,并且在笔头的制作上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始用狸毛作蕊,兔毫作披。?使湖笔的制作技艺达到相当水平。自隋朝吴兴改建湖州府后,又有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名人学者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他们在书画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对改进湖笔技艺和发展湖笔业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尤其是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智永禅师,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智永,名王法极,为王羲之七代孙,其寓居善琏30年习字临书。唐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他:“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智永在善琏三十个春秋,写败笔头五大簏,埋于晓园,亲题“退笔冢”,圆寂时抱笔而终,一时传为佳话。相传,智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期间,常与当地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使湖笔制作工艺,更加符合书画家们的需要。除了智永以外,元代出现了另一位湖笔的挚友—-书画家赵孟頫。赵是湖州人,能书善画,特别是书法,号称“日书万字”,这与他经常使用湖笔关系很大。相传他非常讲究笔的质量和制作方法,稍不如意,就叫折裂重制,直到满意为止。他对笔毫的选择更为严格,往往命笔工在可做数十支的笔毫中选出最好的毛来制一支。由于他对制笔精益求精,使湖笔的制作技艺得到不断改进。唐朝后,由于纸张的普遍使用,制笔业也从书写刚硬的短锋笋式笔演变成柔软的长锋毛笔。笔毫大都用鹿毛和野狸毛制作,有用鹿毛作蕊,羊毛作披的,也有的用鸡毛、胡子、小儿胎发、獭毛、猪毛、虎毛来制作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   至宋、元时期,在文人书画技艺不断发展、变化的催动下,湖笔的工艺更臻成熟。从《湖州府志》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制笔工艺已初步形成了选料、水盆、装套、结头、择笔等几道工序,和现代的制笔工艺相当接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且名匠辈出。据《湖州府志》记载:“制笔巧匠最多出归安善琏,村西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相专习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