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以明清民国的浙江泰顺县为例.docVIP

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以明清民国的浙江泰顺县为例.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以明清民国的浙江泰顺县为例

本文载《历史地理》第2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324-333页。 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以明清的浙江泰顺县为例 吴松弟 如同机器由发挥不同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一样,中国各地社会的运转,须有一个完整并有机作用的地域社会结构。历代王朝对各地的行政管理,基本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垂直的行政系统来进行,而这一行政系统官员的配置往往只到县一级。县以下的地域社会的运转,自有其与行政管理系统颇为不同的社会体系,因此也不能从行政系统来加以理解。依笔者浅识,至今为止,有关农村宗族的研究成果不少,农村经济和村庄治理的论文也时有所见,但将这些方面串连起来讨论的论文,却相当少见。因此,虽然能够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却未能对农村社会的运转,提出总体性的看法。 笔者于2006年、2007年在浙江泰顺县进行田野考察时,对泰顺农村过去的情况有所了解。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依据地方志和家谱的相关记载,特别是访谈资料,推测明清时期县以下的状况,试图提出“农村社会地域结构”这一概念,并简略讨论其层次和运转,以为学界探讨清以前农村地域社会的状况,提供一块引玉的砖头。泰顺是东南沿海丘陵山区的组成部分,泰顺的状况或许是这一区域的一个缩影。 笔者以为,在明清时期乃至以前的中国,中央政府通过各级行政单位层层控制地方,派官员控制的最下一级是县,县以下主要依靠地域社会结构实行自治。按层次而言,县以下是地方,地方之下是村庄,村庄由一个或数个家族所组成。家族,村庄,地方,县,构成农村地域社会结构中层层相扣的四个层次。 一、家族 社会由人所组成,人生活在家庭之中,血缘家庭的上下左右构成家族。因此,家族是地域社会的第一层次,是地域社会结构的基础。凡是移民迁入较早,开发历史较久,并且较少经历过战乱的地方,家族组织就比较发达,反之则不发达。在泰顺考察之前,我曾陪同国外学者在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区、中部的今金华市所属各市县进行数年的考察。在浙江北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曾导致当地人口大量减少,后来的人口的大部分是这次战争结束以后的移民。而在浙江的中部和南部,历来战乱较少,迁入的移民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因此,浙江中部和南部的家族组织,便比北部发达。在泰顺这种交通不便、战乱极少,人员流动也不厉害的山区,家族组织尤其发达。 泰顺家族众多,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的大族,据泰顺方志《分疆录》作者林鹗的看法,共有18个,此后泰顺便有“十八大族”之说。书载:唐宋时期“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义翔乡如莒冈夏、库村吴、包坑包阳包、箬阳毛、池村池、大住左窟方、罗峰董及宋、南阳江、仙居木棉徐、葛阳陶,归仁乡如夹屿大安归岩张、筱村四溪林、陈阳陈、夹屿章峰蔡、东溪曾、叶屿洋叶、周边周。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南宋以后,这些家族经济实力雄厚,教育水平高,人才辈出,“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矣”。其中的若干家族,如库村的吴氏和包氏、箬阳的毛氏、泗溪的林氏、罗阳的董氏、章峰的蔡氏、仙居木棉的徐氏、池村的池氏,龟岩大安的张氏,不仅“登甲科者既不乏人,即由诸科及恩荫出任者亦夥”。 泰顺家族组织发达的第一个表现,是各村庄凡稍具规模和历史的家族,绝大多数都编有数部家谱,少数迁入较晚的家族至少编有一部家谱。 在古代的泰顺人看来,家谱的作用在于摆正尊卑,分清长幼亲疏,尊敬祖先,团结族人,因此,“家之有谱,等于国之有史”。如果没有家谱,一旦族内人口众多,或者乱离之后,族人将互不认识,视同路人。而且,家谱是家族当时的人口、经济、社会关系的如实记载,生卒有书,坟墓有书,仕进有书,品行有书,族规族约有书,这些记载也有益于风俗人心。 泰顺的家谱,一般是基于上述这种认识而编纂。因此,多用来记载家族的历史,包括历代祖先的名字,始迁祖和那些为家族赢得名声或做出贡献的祖先的故事,家族的公共财产以及宗亲在各地的分布状况。任何一个家族,一旦条件成熟,便要编纂家谱。 家谱的开始编纂往往与家族人口、功名和经济条件有关。一般说来,一个家族迁入某个村庄,如果时间达一二百年,繁衍到一定的人口数量,稍具经济实力,且有一二位族人考中功名,这个家族就要开始编纂家谱。 笔者曾考察泰顺18个村庄的24个家族,在家族迁入、始得功名、首次编纂家谱和首次修建祠堂的时间。在第1项(家族迁入)、第2项(始得功名)都有资料的家族共有18个。这些家族始得功名或捐赀得官的时间,9个家族在迁入百年以上,3个家族在迁入近200年以上,2个家族在迁入三四百年间,共占了18个家族的78%。只有22%的家族,主要因从县内邻近地区迁入,迁入前已有具有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甚至已经科举成功,迁入不久即取得科举成功。 第2项(始得功名)和第3项(首次编纂家谱)都有的也是18个家族,除了其中的一个家族在子弟考入县学之后的一百多年始修宗谱,另一个家族先修谱后取得功

文档评论(0)

ted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