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docVIP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 王寿鑫 【内容摘要】 夏中义先生在《王国维:世纪苦魂》一书中认为:“忧生之苦既是王国维师承叔本华哲学的心理动因,同时也是王国维所再创的人本—艺术美学之魂。”本文试以忧生之苦为出发点,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为主线,分别从哲学之思与艺术之道这两个维度重新解读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说,并初步展示王国维在中西审美比较与融合中所取得的实绩。 【关键词】忧生之苦;人文忧患;审美升华;以物观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对此说相当自负,曾言:“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围绕着“境界”,王国维探讨了三组关系: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论者经常将这三组关系分开来谈,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是应该紧密联系起来不可分割的。这三组关系分别是从作者构思与创作、文本形象塑造、读者欣赏品味三个角度来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仅几乎囊括了文学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构成了王国维整个词论的核心骨架和思想精髓,其他的词论思想都是对这一核心框架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本文所论的是第二组关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对这组关系的论述甚为微妙。我认为这组关系是王国维打通人生之境与诗词之境、“从人文忧患走向审美升华”,从而实现哲思与艺术交融会通的关键所在,代表了王国维思想的最精深处。有的学者认为“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格境界,然后再从人格境界推演到诗学境界。”(1)因此在王国维那里境界具有二重性,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就境界本身来看,除了人格境界(或言人生境界)和诗学境界外还应包括艺术境界,即高妙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涌动着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会诱人进入一个形而上的独创性的诗性精神空间。”(2)这种艺术境界同样要求艺术家人格境界与诗学境界的有机统一,因为缺少任何一方面境界质素,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无法产生。而在王国维那里,“境界”一词远不仅仅是个美学范畴,它还包含深厚的人文内涵。“王国维可以构筑的境界论,是他希冀通过审美境界的探幽,找到宗教所不能取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乌托邦。”(3)在笔者看来,这种愿望和企图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述中是最为明显的。 第一,王国维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哲学之思。 本文认为,王国维是中国文论史上自觉运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并且体系完备的第一人,他既有“境界”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又有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地下考古和地上文献的双重印证法作为其研究方法。因此本文认为,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必须植根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之中,否则就会出现误差或偏颇。我们知道,王国维的美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曾一度“完全拜倒在叔本华脚下,成为其忠实信徒。”(4)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他曾经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百。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有能除去此二者,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剧增,而不由之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其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5)这种哲学观与叔本华几乎毫无二致。他们都力求揭示人生一种无处可避的普遍的悲剧命运,并从这个悲剧命运出发,苦苦追寻人类生的出口——“解脱之道”,虽然同是试图求得一份“静”的境界,二者又不同,王国维的“这种境界已非叔本华追求的扼杀‘生的意志’的绝对宁静,而是充满生的意欲的悠然自得,是在淳朴、悠然的心灵澄澈的审美静观中创造的。”(6)同时他们不同的第二点在于,王国维认为就叔本华意志之说是指存于一切人类及万物者,因此“夫由叔氏之哲学说,则一切人类及万物之根本,一也。”然而“叔氏拒绝意志之说,非一切人类及万物,各拒绝其生活之意志,则一人之意志,亦不得拒绝。”(7)因此王国维说仅就个人拒绝自己之意志而自悦曰解脱,这是不够的,“故如叔本华之言一人之解脱,而未言世界之解脱,实与其意志同一之说,不能两立者也。”(8)由此看来,王国维追求一种更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