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财会观念变革的若干问题-论文资源库
财会观念变革的若干问题|论文资源库
【摘要】本文拟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视角探讨财会观念变革的若干问题。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在很多管理现象的背后,是观念在支配管理者的行为。企业财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深刻反映企业的管理效率,因而企业管理者的财务观念对企业管理者决策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科学的财务观念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因此,在会计和财务管理教学中,笔者一直倡导会计必须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财会人员的素质观
目前从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情况来看,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中,都有财会人员。我们把财和会综合到一起,就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两类人员。财会人员在企业组织里面有时候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应该怎样开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观念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怎样看待一个人,一个角色,在一个组织里到底怎么样为其定位。
(一)在一个组织里,会有各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行为。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行为往往站在自身的岗位立场,即我是做什么的?我是做会计的,做会计是干什么呢?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要把财务信息通过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会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什么呢?自己做会计工作,而不是强调在一个系统里面做会计工作。也就是说,他服务的目标导向在什么地方,可能并不清楚。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会计人员描述出来的信息对管理者的作用在哪里,会计人员不是特别关心,关心的是他自己做什么,做了以后的用途就不关心了,导致大量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在管理者面前没有用。一个很明确的问题就出现了,大量的财务信息或者会计信息没有用,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会计机构做什么?所以,必须强调一种定位,这种定位应该在岗位定位上。不是站在自身岗位的立场看财会,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整体的立场,在一个组织系统里面,思考财会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二)这种定位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源于会计的教育模式。但在财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教育机构的问题,而不是企业的问题。目前财会人员主要来自两类培养渠道,一是管理学院或者是商学院的会计教育体系;二是独立的会计学院或者会计系的教育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会计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培养而言,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培养出来的人和独立的会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笔者认为区分度是非常大的。在所有独立的会计系或者会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更多地强调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很少强调会计是为谁服务,会计怎么样在这个系统里服务,所以很少谈战略问题,很少谈沟通、协作的问题,更多的是谈会计是做什么的。这是这种培养机制带来的一种必然的结果。另外,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情况来看,学院是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很明显地囊括了很多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管理学院和商学院里培养的会计人员或者财务管理人员,全局管理的意识更强,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对他应有素质的要求。这里的核心是强调会计必须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相互融合,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
(三)如何看待财会人员应有的素质。首先,财会人员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有一种战略导向性,时时刻刻应该想到财会工作应该服务的对象是什么,目标导向是什么,很明确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全局;其次,在企业组织里面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组织、平衡;最后才是我们强调的专业知识,财、会、税、审、法等等。在一个组织里面,完全可以要求财会人员有这样的战略导向性,而且培养的人员当中不能简单地就财务管理和会计论财务管理和会计,而是应该强调服务对象和目标导向。
二、成本和效益的动态观
在任何企业管理过程中,都特别强调成本效益分析,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差异是非常大的。短时间看有效益的事情,长时间看可能没有效益;货币情况下看有效益,非货币情况下来看,可能就没有效益。因而谈成本效益观,应该考虑到其动态性问题。在以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成本效益的问题时,有一个理论叫做加强平均资本成本理论。即不同的资本来源,其成本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选择资本结构呢?加强平均资本成本,是要考虑的。但在中国的管理实践里面,笔者看到的是,很少有企业在融资以前就去考虑融资成本,而更多的是会考虑融资的一种目的以及这种目的所带来的财务后果到底是怎么样的,而不是要考虑加强平均成本的问题。难道国内的管理实践错了吗?这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管理观念在于,其一,在相应的一定的成本基础情况下,收益问题实际上有时候是动态的,即货币和非货币以及不同时间的动态结合;其二,不同的资本结构,其效益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的资本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