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铁军杨殿闯中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及化解机制研究.docVIP

溫铁军杨殿闯中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及化解机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溫铁军杨殿闯中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及化解机制研究

温铁军 杨殿闯:中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及化解机制研究 本文发表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摘 要]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农业衰败、工农收入差距拉大等负外部性问题,中国自建国直到1980年代中期的发展经验表明,国家通过农民组织化实现“成规模劳动替代稀缺资本”和利用社队企业(乡镇企业)进行“以工补农”是有效化解资本原始积累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 负外部性 以工补农 就一般意义而言,只要经济行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作为初始工业化之不可避免的资本原始积累行为,不论作为其推动者的经济行为主体以何种身份出现,也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然就历史发展经验看,资本积累初始阶段的外部性多以负外部性的面目呈现。尽管主流理论研究中不乏对资本积累负外部性问题的分析,但真正从资本积累这一经济发展本质问题出发去探寻负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实则相当匮乏,相反,理论界似乎更热衷于探讨资本积累过程中因知识和技术外溢而导致的正外部性问题。 重视资本积累过程中因知识和技术外溢而导致的正外部性问题并妥善处理对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然而从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看,能否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则是一个比正外部性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一、资本原始积累负外部性的表现及内在机制 (一)农业衰败 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现代工业部门借用技术相对容易,其生产率的增长要普遍快于农业生产率的增长[1]。从农业自身的角度看,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先天的弱质性,而农产品则缘于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的特点,难以摆脱谷贱伤农的困境,这两点又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无法像工业那样追求普遍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当现代工业引入到主要由传统的维持温饱的农民组成的农业经济中时,工农两部门之间在生产上的重大差异便会出现。 事实上,从发展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这一本质特点看,工农两大部门之间的差异实质上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三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的重新定价。这也就是说,工农两部门之间的差异直接表现为不同生产方式下劳动、土地和资本报酬率的不同,具体地,则是工业的报酬率远高于农业的报酬率。由此必然导致农业生产三要素的普遍流出,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农业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即便是美国这样的规模化大农场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的巨额补贴,农业也难以为继。对于普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农业还担负着为本国工业化积累资本的任务,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难题。 农业衰败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安全问题。这是因为农产品中,粮食作物的比较收益最低,在农业生产结构可以调整的情况下,农民自然会选择放弃粮食生产而改以其他经济作物;或者因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较高,直接放弃或粗放耕作 。尽管国际市场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渠道,然而粮食并不是一般的商品,现实中往往被作为一种政治武器,跟一国或地区的主权相联系[2]。 (二)工农收入差距拉大 生产力发展、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使城乡分离,“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3](P.390)” 但是,古代的城市只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马克思称之为“城市乡村化”。然自从西方资本主义开启现代工业社会以来,其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直接促进了分工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工场手工业从农业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化大机器生产,从而创造了独立的工业产业和现代化的无产阶级。它对工农业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后果便是在地域上的分工:工业主要集中于城市,而乡村则从事农业生产。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缘于工农业两大部门之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城市可以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自己对劳动力的需求,直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来为止。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工业,农村的人口压力降低,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将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工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从而实现工农两部门之间的均衡,此时也就意味着社会开始进入富裕社会。 然而,正如前述分析所示,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并非单一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出,而是包括农村土地、资本在内的农业生产三要素都流出,并进而导致农业的衰败。这也就意味着,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因此,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还找不出那种理论意义上的工农收入均衡的范例。相反,工农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却成为无法回避的普遍事实 。 如果将上述过程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一

文档评论(0)

fglgf11gf21g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