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对象.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哲学的对象

第一章 哲学的对象 第一章导语: ①地位:哲学对象是首要的元哲学问题。 ②西方哲学中,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三次大的转向:实践哲学的兴起(希腊中期),知识学的繁盛(近代前期),语言哲学的出场(现代初期)。这些大转向就其实质而言既是哲学在不同时期里对其范围和对象的大规模的和有深度的自我发掘。 ③与其他学科的对象相比,哲学对象显现出根本性、普遍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注意:“对象”不同于“范围”。所谓“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北京 第320页左一)。所谓“范围”,是指“①周围界限;②书限制;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北京 第352页左) “譬如,空间是哲学和几何学共有的范围,但二者的对象是不同的,几何学的对象是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具体性质和数量关系,而哲学的对象是空间中的一般性质(如广延性、绝对性或相对性、客观性或主观性、有限性或无限性)和一般关系(如空间与物体的关系、空间与运动的关系、空间与认识的关系、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第一章知识网络图: “哲学”一词的来历: 在西方,哲学一词的来历: 哲学从希腊走来:ψιλοσοψια(哲学) 在希腊语中,ψιλοσοψια(哲学)由ψιλεω(热爱、亲近、友好、善待)和σοψια(智慧、知识、机智、技能)组合演变而成,其原意为“对知识的热爱”、“对智慧的亲近”。在希腊思想中,知识或智慧是指对事物的本原(αρχη原义为起始、根基)和实质(ονσια原义为实体、实在)的普遍必然的认识,不同于众说纷纭的反复无常的意见(δοξα)。(注:“知识”与“意见”之分在智者派和苏格拉底那里已经出现,但最早明确谈论二者的区别的人是柏拉图。在其《国家篇》(又译《理想国》)中,他把人类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两类,前者是关于数理对象和理念的理性认识,后者是对现实事物和影像的感性认识) 而当时从事知识或智慧研究的人大多是哲学家,所以,爱智者大体上就是哲学家,热爱智慧大体上就是哲学的态度。可见,从希语词源角度来看,“哲学”原义为指导人们追求和获取知识或智慧的学问。这种原义与哲学在希腊时期作为几乎无所不包的学问是一致的。 在中国,哲学一词的来历: 在古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是有“哲人”、“哲王”、“哲将”、“哲思”等词。作为名词,“哲”原义为智慧、知识。作为形容词,“哲”原义为明智的、聪慧的。故此,从汉语词源学角度看,“哲学”原义为“使人明智或聪慧的学问”。 中国的“哲学”一词来源于近代日本。汉语中的“哲学”一词最早由清末学者黄遵宪(1848-1905)于1896年左右从日语中译借过来。而日语的“哲学”由日本哲学家西周(1829-1897)借用汉语中的“哲”和“学”二字组合而成。 第一节 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 “尽管西方哲学早在前7、6世纪之交即已开始,但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没有尚未反思哲学本身,因而没有思考过哲学的范围和对象问题。”(《元哲学初论》 第14页 杨方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面这张表格是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元哲学初论》 第14~28页 杨方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一、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范围和对象的划定 还有一些哲学家关于哲学的范围和对象提出了各个相同的看法: ①J.拉梅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 认为哲学的范围是自然,哲学应像女儿听从母亲一样地听从自然,对自然死心塌地、惟命是从。这种观念回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只不过J.拉梅特利对自然的理解较之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的宽泛一些而已。 ②L.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Feuerbach,1804—1872) 宣称人和自然是他的人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范围,他把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和最高的“对象”。这种观念是对偏重自然与偏重人两种倾向的综合,但依然未囊括哲学的应有范围。并非自然的全部和人的一切都是哲学的对象,只有自然的某些部分和人的某些方面才是哲学的对象。 ③H.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 以科学认识为哲学的范围,他强调,哲学不研究宇宙,只研究认识,它就是科学之自我意识,就是纯粹知识学。这种观念是片面强调I.康德哲学体系中的知识学部分的结果,它是后来颇为盛行的哲学就是知识学(又译“认识论”)之论断的先声。 ④R.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 以精神生活为哲学的范围,他提出,哲学不是对世界的纯粹理论解说,而是根植于精神生活中的人生智慧,就是精神生活启示录。这种观念可以说回到了苏格拉底,尽管R.奥伊肯所云精神生活只是苏格拉底所理解的人生的一部分。 二、哲学家们的诸种划定

文档评论(0)

1974wangp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