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1.doc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1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线索:渔人的行踪。 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集体朗读。 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自读课文 二? 试背课文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 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