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浪漫派第二篇
论浪漫派 第二篇
诚信是我严格给自己规定的准则,这里我必须谈谈许多法国人向我发出的怨言,他们说我对待施莱格尔兄弟,特别是对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先生出言太尖酸刻薄。可是我相信,这里的人假使对德国文学有更切实的了解,这类埋怨就不会发生了。许多法国人只是从奥@威@施莱格尔先生的高贵保护人冯@斯塔尔夫人的著作中知道这个人的。大多数人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这个叫起来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点像奥西里斯的名字,是某种闻名可敬的东西;关于奥西里斯,他们也只知道是一个奇特的怪神,在埃及为人所尊。奥@威@施莱格尔先生和奥西里斯之间还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就极少知情了。
因为我一度曾是大施莱格尔的学生,因此人们似乎就认为,我对他应该留点屋面。但是,奥@威@施莱格尔先生对待那位老毕尔格尔、他的文学师祖留过情吗?没有,他一依成堆惯例行事。因为在文学界和在北美野人的森林里一样,父辈一旦老弱就被儿辈杀死。
我在前一篇里已经指明,弗利德利希@施莱格尔先生比奥@威@施莱格尔先生更为重要;事实上,奥@威@施莱格尔先生只是依仗他弟弟的思想为生,而且只了解从这些思想中创作的艺术。弗@施莱格尔是个思想深刻的人。他了解过去一切壮美的东西,也感觉到现在的所有痛苦。但是他不理解这些苦痛是神圣的,它们对世界未来得救是必要的。他目睹太阳落山,悲愁地盯着它陨落的地方,他看到黑夜降临,对它充满了幽怨;他没有发现,一轮崭新的旭日已经在东方发育。弗@施莱格尔先生曾把历史学家叫做“颠倒的预言家”,这个称号是他自己最好的写照。他憎恨现在,害怕未来,他的先见之明只能望穿他心爱的过去。
这个可悲的弗@施莱格尔,他看不出我们时代的痛苦是新生前的痛苦,而把它看成是垂死挣扎,他未想到神幔为何会撕裂,大地为何为震撼,山岩为何会崩塌。由于怕死,他躲进了天主教会摇摇欲坠的废墟。天主教无论如何是最适合他心理状态的避难所。他一生中曾干过不少欢快豪爽的事情,但他把这些看作是有罪的,是以后需要忏悔的罪孽,这样,《卢琴德》的作者必须无可挽回地变成一个天主教的信奉者。
《卢琴德》是一部长篇小说,弗@施莱格尔除了诗歌和一部摹仿西班牙风格的剧本《阿拉尔柯斯》之外,这部小说是他留下的惟一独创之作。当时赞扬这部小说的不乏其人。现在深受人们尊敬的施莱尔马赫先生,那时就发表了他热情洋溢的评论《卢琴德》的书信。甚至还有不少的批评家,他们赞扬这一部作品是一部杰作,并且毫不犹疑地预言,这本书有朝一日将成为德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真该让官厅把这些人拘留起来,就像人们在俄国把那些预言奇灾大难的预言家暂时关押起来,直到他们的预言证实为止。不过,诸神已使我们文学界避免了那种灾祸,施莱格尔的小说由于它荒诞不经很快就遭到了普遍驳斥,而现已被人们遗忘了。卢琴德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她是个机敏欲盛的女子,或者更准确地说,她是一种情欲和智慧的混合物。她的缺陷恰恰在于她不是个女人,而是智慧和情欲这两种抽象概念令人不快的混合。圣母也许会原谅作者写了这本书,缪斯女神却永远不会宽恕他。
还有一部与《卢琴德》相似的小说,书名为《福洛伦婷》,被人误认为是已故的施莱格尔的作品。这部书,正如大家所说,是他的夫人写的。她是著名的摩塞@门德尔松的女儿,他把她从她原来的丈夫那里拐走,使她和自己一起皈依了罗马天主教。
我认为弗@施莱格尔对待天主教是真诚的。我不信他的许多朋友都是这样。在这个问题上要弄清真相是非常困难的。宗教和伪善是双生姐妹,两者看起来是那么相像,以致她们之间有时彼此不能加以区别。她们长相一样,衣着和言语也一样。只是后者比前者说话更为柔和,而且常常重复“爱”这个词儿。这里我说的是德国的情况,至于在法国,姐妹俩一个已经亡故,我们看到另一个还在痛悼不已。
冯@斯塔尔夫人的《论德国》发表以来,弗@施莱格尔还写了两部大作,奉献给读者,这两本著作也许是他最好的作品,无论如何值得我们大加赞赏一番。这就是《印度人的智慧与语言》和《文学史讲义》。通过上面讲到的第一本书,他不只引起了我们对梵文的研究,而且奠定了研究的基础。他对于德国犹如威廉@约尼斯之于英国。他以极其天才的方式学会了梵文,他在那本书里介绍的几段残篇,译得非常出色。由于他深刻的观察力,他完全理解印度人的叙事诗体“斯洛迦”的意义。与此相反,奥@威@施莱格尔先生是显得多么不成器,他把一些梵文残篇译成六韵诗,并且大肆炫耀他在自己译文中丝毫没有采用长短律,而是不少地方模仿了亚历山大诗体的韵律。弗@施莱格尔关于印度的著作无疑会译成法文,我可以就此节省自己给他其他的赞美之词。我必须指责的只是他这本书所隐含的思想。它是为了迎合天主教的利益而写成的。这些人在印度诗歌里不只重又发现了天主教的秘义,而且发现了整个天主教的教阶制度及其和世俗政权的斗争。在《摩诃婆罗多》里,他《罗摩衍那》里,他们俨然看到了中世纪的庞
文档评论(0)